白螺蛳壳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白螺蛳壳晒干后泡水喝,能清热解毒,但别泡太久,以免药效减弱。记得密封保存,防止受潮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白螺蛳壳 [拼音:bái luósī ké]
【别名】海螺壳、螺蛳壳、海螺壳粉、海螺粉
【英文名】Shell of Haliotis
【来源】白螺蛳壳为软体动物门、腹足纲、蛾螺科动物白螺蛳(Haliotis laevigata Donovan)的贝壳。
【植物形态】白螺蛳壳呈长椭圆形,壳长可达20cm,宽约10cm。壳表面光滑,呈白色或淡黄色,有光泽。壳顶钝圆,壳缘薄而平直。壳内面为白色,有珍珠光泽。壳的边缘有明显的放射肋,肋间有细小的凹槽。
【产地分布】白螺蛳壳主要产于我国沿海地区,如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等省份。
【采收加工】白螺蛳壳在夏季至秋季捕捞,捕捞后立即将壳洗净,晒干,去肉,研成粉末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白螺蛳壳呈粉末状,白色或淡黄色,有光泽,无杂质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咸。归肝、肾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白螺蛳壳具有清热解毒、平肝潜阳、软坚散结、收敛止血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、头晕、耳鸣、目赤、牙痛、胃痛、咳嗽、咯血、吐血、崩漏、带下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白螺蛳壳具有以下作用:
1. 抗高血压:白螺蛳壳提取物对高血压动物模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。
2. 抗炎:白螺蛳壳提取物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明显的抗炎作用。
3. 抗肿瘤:白螺蛳壳提取物对某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4. 抗氧化:白螺蛳壳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。
【化学成分】白螺蛳壳主要含有碳酸钙、磷酸钙、碳酸镁、硫酸钙、氯化钠、有机质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高血压:白螺蛳壳、钩藤、菊花、石决明等。
2. 治头晕:白螺蛳壳、天麻、钩藤、白芍等。
3. 治牙痛:白螺蛳壳、细辛、白芷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:1234.
2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:456-457.
【别名】海螺壳、螺蛳壳、海螺壳粉、海螺粉
【英文名】Shell of Haliotis
【来源】白螺蛳壳为软体动物门、腹足纲、蛾螺科动物白螺蛳(Haliotis laevigata Donovan)的贝壳。
【植物形态】白螺蛳壳呈长椭圆形,壳长可达20cm,宽约10cm。壳表面光滑,呈白色或淡黄色,有光泽。壳顶钝圆,壳缘薄而平直。壳内面为白色,有珍珠光泽。壳的边缘有明显的放射肋,肋间有细小的凹槽。
【产地分布】白螺蛳壳主要产于我国沿海地区,如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等省份。
【采收加工】白螺蛳壳在夏季至秋季捕捞,捕捞后立即将壳洗净,晒干,去肉,研成粉末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白螺蛳壳呈粉末状,白色或淡黄色,有光泽,无杂质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咸。归肝、肾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白螺蛳壳具有清热解毒、平肝潜阳、软坚散结、收敛止血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、头晕、耳鸣、目赤、牙痛、胃痛、咳嗽、咯血、吐血、崩漏、带下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白螺蛳壳具有以下作用:
1. 抗高血压:白螺蛳壳提取物对高血压动物模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。
2. 抗炎:白螺蛳壳提取物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明显的抗炎作用。
3. 抗肿瘤:白螺蛳壳提取物对某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4. 抗氧化:白螺蛳壳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。
【化学成分】白螺蛳壳主要含有碳酸钙、磷酸钙、碳酸镁、硫酸钙、氯化钠、有机质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高血压:白螺蛳壳、钩藤、菊花、石决明等。
2. 治头晕:白螺蛳壳、天麻、钩藤、白芍等。
3. 治牙痛:白螺蛳壳、细辛、白芷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:1234.
2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:456-45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