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石英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白石英要放在干燥处保存,炖汤或泡茶时放一小撮,能增强免疫力,但孕妇和小孩要少用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白石英 [拼音:bái shí shí]
【别名】石英、石英石、石英砂、石英粉、白硅石
【英文名】Quartzite
【来源】白石英为石英族石英矿物的集合体,属于硅酸盐类矿物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(SiO2)。
【植物形态】白石英为无色、白色、灰白色或淡黄色等,透明至半透明,具有玻璃光泽。晶体呈六方柱状、菱形十二面体或板状,集合体呈致密块状、粒状或纤维状。硬度7,比重2.6-2.7,熔点约1713℃。
【产地分布】白石英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,主要产于我国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等省区。
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,挖出后去杂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不规则块状、粒状或纤维状。表面光滑,白色或淡黄色,半透明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无臭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甘、淡。归肺、肾、膀胱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1. 利水渗湿: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2. 润肺止咳:用于肺燥咳嗽、痰少等症。
3. 止血:用于吐血、衄血、便血等症。
4. 祛风湿:用于风湿痹痛、关节不利等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内服:煎汤,10-30g;或入丸、散。
2. 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主治病症: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肺燥咳嗽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风湿痹痛、关节不利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菌作用:白石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2. 抗炎作用:白石英具有抗炎作用,可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。
3. 抗肿瘤作用:白石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,可用于辅助治疗肿瘤。
【化学成分】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(SiO2),还含有少量氧化铝、氧化铁、氧化钙、氧化镁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孕妇慎用。
2. 脾胃虚弱者慎用。
3. 服药期间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水肿:白石英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等。
2. 治肺燥咳嗽:白石英、杏仁、桑白皮、麦冬等。
3. 治吐血、衄血:白石英、白茅根、侧柏叶、藕节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王丽丽. 中药白石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0,35(5):678-681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李晓东. 白石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10):1-3.
3. 陈丽华,张晓红,李晓东. 白石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中药,2011,33(6):845-848.
【别名】石英、石英石、石英砂、石英粉、白硅石
【英文名】Quartzite
【来源】白石英为石英族石英矿物的集合体,属于硅酸盐类矿物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(SiO2)。
【植物形态】白石英为无色、白色、灰白色或淡黄色等,透明至半透明,具有玻璃光泽。晶体呈六方柱状、菱形十二面体或板状,集合体呈致密块状、粒状或纤维状。硬度7,比重2.6-2.7,熔点约1713℃。
【产地分布】白石英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,主要产于我国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等省区。
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,挖出后去杂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不规则块状、粒状或纤维状。表面光滑,白色或淡黄色,半透明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无臭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甘、淡。归肺、肾、膀胱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1. 利水渗湿: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2. 润肺止咳:用于肺燥咳嗽、痰少等症。
3. 止血:用于吐血、衄血、便血等症。
4. 祛风湿:用于风湿痹痛、关节不利等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内服:煎汤,10-30g;或入丸、散。
2. 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主治病症: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肺燥咳嗽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风湿痹痛、关节不利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菌作用:白石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2. 抗炎作用:白石英具有抗炎作用,可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。
3. 抗肿瘤作用:白石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,可用于辅助治疗肿瘤。
【化学成分】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(SiO2),还含有少量氧化铝、氧化铁、氧化钙、氧化镁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孕妇慎用。
2. 脾胃虚弱者慎用。
3. 服药期间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水肿:白石英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等。
2. 治肺燥咳嗽:白石英、杏仁、桑白皮、麦冬等。
3. 治吐血、衄血:白石英、白茅根、侧柏叶、藕节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王丽丽. 中药白石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0,35(5):678-681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李晓东. 白石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10):1-3.
3. 陈丽华,张晓红,李晓东. 白石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中药,2011,33(6):845-848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