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紫草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藏紫草晒干后要密封保存,泡水喝时,一次用3-5克,早晚各一杯,对皮肤问题挺有用,但孕妇和小孩要慎用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藏紫草 [Zang Zicao]
【别名】紫丹、紫花地丁、紫草茸、紫丹草
【英文名】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
【来源】藏紫草为紫草科植物藏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 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藏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80cm。根茎短粗,直径约1cm,表面灰褐色,有纵皱纹。茎直立,圆柱形,表面灰绿色,有纵棱。叶互生,叶片纸质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3-7cm,宽1-2c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。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,花梗细长,花冠紫色,直径约1cm,花瓣5,倒卵形。果实球形,直径约5mm,熟时紫黑色。种子多数,卵圆形,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藏紫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区,生于海拔2000-4000m的山坡、林缘、草甸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藏紫草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,挖取根及根茎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,切段,生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藏紫草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弯曲,长3-10cm,直径0.5-1.5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,有纵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紫红色,木部黄白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藏紫草性寒,味苦、涩。归心、肝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藏紫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、活血止痛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、血热吐衄、月经不调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藏紫草的用法用量为3-10g,煎服。主治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、血热吐衄、月经不调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
【药理研究】藏紫草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凝血、抗氧化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藏紫草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紫草素、β-谷甾醇、胡萝卜苷、藏紫草苷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藏紫草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咽喉肿痛:藏紫草、金银花、甘草各10g,煎服。
2. 治痈肿疮毒:藏紫草、黄连、大黄各10g,煎服。
3. 治血热吐衄:藏紫草、生地黄、牡丹皮各10g,煎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强,李晓霞,王丽丽. 藏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6,41(12):2345-2350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刘丽丽. 藏紫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8,56(10):194-196.
【别名】紫丹、紫花地丁、紫草茸、紫丹草
【英文名】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
【来源】藏紫草为紫草科植物藏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 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藏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80cm。根茎短粗,直径约1cm,表面灰褐色,有纵皱纹。茎直立,圆柱形,表面灰绿色,有纵棱。叶互生,叶片纸质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3-7cm,宽1-2c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。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,花梗细长,花冠紫色,直径约1cm,花瓣5,倒卵形。果实球形,直径约5mm,熟时紫黑色。种子多数,卵圆形,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藏紫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区,生于海拔2000-4000m的山坡、林缘、草甸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藏紫草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,挖取根及根茎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,切段,生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藏紫草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弯曲,长3-10cm,直径0.5-1.5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,有纵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紫红色,木部黄白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藏紫草性寒,味苦、涩。归心、肝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藏紫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、活血止痛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、血热吐衄、月经不调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藏紫草的用法用量为3-10g,煎服。主治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、血热吐衄、月经不调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
【药理研究】藏紫草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凝血、抗氧化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藏紫草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紫草素、β-谷甾醇、胡萝卜苷、藏紫草苷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藏紫草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咽喉肿痛:藏紫草、金银花、甘草各10g,煎服。
2. 治痈肿疮毒:藏紫草、黄连、大黄各10g,煎服。
3. 治血热吐衄:藏紫草、生地黄、牡丹皮各10g,煎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强,李晓霞,王丽丽. 藏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6,41(12):2345-2350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刘丽丽. 藏紫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8,56(10):194-19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