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心莲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穿心莲泡水喝能清热解毒,但性寒,肠胃不好的人要适量,别空腹喝哦,最好搭配点红枣或枸杞中和一下。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穿心莲 [Chuanxinlian]
【别名】一见喜、苦胆草、金香草、鱼胆草、苦草、苦金莲、春莲秋柳、印度草、对叶莲、苦草、金香草、苦胆草、一见喜、苦金莲、春莲柳、秋柳、印度草、对叶草
【英文名】Andrographis paniculata (Burm.f.) Nees
【来源】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(Burm.f.)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【植物形态】穿心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60cm。根茎短,节间明显。茎直立,四棱形,节部稍膨大。叶对生,叶片纸质,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冠黄色,花冠筒细长,先端5裂。蒴果线形,种子细小。花期6-9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穿心莲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,生于海拔100-1500m的山坡、路边、溪边等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穿心莲在夏、秋季开花前采收,割取地上部分,除去杂质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干燥,茎呈圆柱形,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;叶对生,展开后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;气微,味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寒。归心、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、燥湿止泻、抗菌消炎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解毒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穿心莲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扁桃体炎、急性胃肠炎、腹泻、尿路感染、乳腺炎、阑尾炎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9-15g;外用适量。
【药理研究】穿心莲具有抗病毒、抗菌、抗炎、抗肿瘤、降血糖、抗凝血、抗血栓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穿心莲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穿心莲内酯、穿心莲苷、穿心莲苷元、穿心莲内酯甲酯、穿心莲内酯乙酯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穿心莲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感冒发热:穿心莲15g,金银花10g,连翘10g,煎服。
2. 治咽喉肿痛:穿心莲15g,牛蒡子10g,甘草6g,煎服。
3. 治急性胃肠炎:穿心莲15g,黄连6g,黄芩10g,煎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:84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:845.
3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:845.
【别名】一见喜、苦胆草、金香草、鱼胆草、苦草、苦金莲、春莲秋柳、印度草、对叶莲、苦草、金香草、苦胆草、一见喜、苦金莲、春莲柳、秋柳、印度草、对叶草
【英文名】Andrographis paniculata (Burm.f.) Nees
【来源】穿心莲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(Burm.f.)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【植物形态】穿心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60cm。根茎短,节间明显。茎直立,四棱形,节部稍膨大。叶对生,叶片纸质,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冠黄色,花冠筒细长,先端5裂。蒴果线形,种子细小。花期6-9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穿心莲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,生于海拔100-1500m的山坡、路边、溪边等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穿心莲在夏、秋季开花前采收,割取地上部分,除去杂质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干燥,茎呈圆柱形,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;叶对生,展开后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;气微,味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寒。归心、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、燥湿止泻、抗菌消炎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解毒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穿心莲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扁桃体炎、急性胃肠炎、腹泻、尿路感染、乳腺炎、阑尾炎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9-15g;外用适量。
【药理研究】穿心莲具有抗病毒、抗菌、抗炎、抗肿瘤、降血糖、抗凝血、抗血栓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穿心莲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穿心莲内酯、穿心莲苷、穿心莲苷元、穿心莲内酯甲酯、穿心莲内酯乙酯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穿心莲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感冒发热:穿心莲15g,金银花10g,连翘10g,煎服。
2. 治咽喉肿痛:穿心莲15g,牛蒡子10g,甘草6g,煎服。
3. 治急性胃肠炎:穿心莲15g,黄连6g,黄芩10g,煎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:84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:845.
3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:84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