椿叶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椿叶晒干后泡水喝,清热解毒,夏天喝最宜。但脾胃虚寒的人要适量,别喝太多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椿叶 [Chun Ye]
【别名】香椿叶、春芽叶、春叶、香椿树皮
【英文名】Toona sinensis leaf
【来源】椿叶为楝科植物香椿(Toona sinensis)的干燥叶。
【植物形态】香椿树为落叶乔木,高达20米。树皮灰褐色,粗糙。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通常5-7片,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。圆锥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。核果近球形,熟时红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香椿主要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,生长于海拔5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及疏林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末夏初采集,采摘后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的椿叶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5-10cm,宽1-2cm。叶面绿色,叶背灰绿色,有细毛。气清香,味苦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辛,平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1. 清热解毒:用于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痈疮肿毒等。
2. 祛风除湿:用于风湿痹痛、腰膝酸软等。
3. 活血化瘀: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等。
4. 止泻:用于泄泻、腹痛等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感冒发热:取椿叶15g,水煎服。
2. 风湿痹痛:取椿叶30g,煎水外洗。
3. 跌打损伤:取椿叶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菌消炎:椿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2. 抗氧化:椿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,具有抗氧化作用。
3. 抗肿瘤:椿叶提取物对某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
1. 植物甾醇类:如豆甾醇、β-谷甾醇等。
2. 黄酮类化合物:如槲皮素、山奈酚等。
3. 氨基酸:如谷氨酸、天冬氨酸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阴虚火旺者慎用。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椿叶汤:椿叶15g,水煎服,用于感冒发热。
2. 椿叶酒:椿叶30g,白酒500ml,浸泡7天后饮用,用于风湿痹痛。
3. 椿叶膏:椿叶适量,捣烂敷患处,用于跌打损伤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:523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3:456-457.
【别名】香椿叶、春芽叶、春叶、香椿树皮
【英文名】Toona sinensis leaf
【来源】椿叶为楝科植物香椿(Toona sinensis)的干燥叶。
【植物形态】香椿树为落叶乔木,高达20米。树皮灰褐色,粗糙。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通常5-7片,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。圆锥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。核果近球形,熟时红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香椿主要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,生长于海拔5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及疏林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末夏初采集,采摘后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的椿叶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5-10cm,宽1-2cm。叶面绿色,叶背灰绿色,有细毛。气清香,味苦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辛,平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1. 清热解毒:用于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痈疮肿毒等。
2. 祛风除湿:用于风湿痹痛、腰膝酸软等。
3. 活血化瘀: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等。
4. 止泻:用于泄泻、腹痛等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感冒发热:取椿叶15g,水煎服。
2. 风湿痹痛:取椿叶30g,煎水外洗。
3. 跌打损伤:取椿叶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菌消炎:椿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2. 抗氧化:椿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,具有抗氧化作用。
3. 抗肿瘤:椿叶提取物对某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
1. 植物甾醇类:如豆甾醇、β-谷甾醇等。
2. 黄酮类化合物:如槲皮素、山奈酚等。
3. 氨基酸:如谷氨酸、天冬氨酸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阴虚火旺者慎用。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椿叶汤:椿叶15g,水煎服,用于感冒发热。
2. 椿叶酒:椿叶30g,白酒500ml,浸泡7天后饮用,用于风湿痹痛。
3. 椿叶膏:椿叶适量,捣烂敷患处,用于跌打损伤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:523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3:456-45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