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南星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胆南星要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,煎药时适量搭配其他药材,感冒发热时用效果不错,但孕妇要慎用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胆南星 [Dǎn Nán Xīng]
【别名】南星、胆星、胆南星粉、胆南星膏
【英文名】Bupleurum chinense DC. rhizome processed with gall
【来源】来源于鸢尾科植物天南星(Arisaema erubescens Blume)的干燥块茎,经牛胆汁拌制而成。
【植物形态】天南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块茎扁球形,直径2-5cm,表面棕褐色,有细皱纹。叶基生,叶柄长,叶片3-7裂,裂片披针形或长圆形,先端锐尖,边缘波状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花被片6,白色,雄花的花丝细长,雌花的花柱细长。花期5-7月,果期8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区,如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在夏、秋二季挖取块茎,洗净,除去须根,蒸至透心,取出,趁热切成薄片,干燥,再用牛胆汁拌制,干燥。
【药材性状】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,厚约1mm。表面棕褐色,有细皱纹,边缘不整齐。切面类白色,可见筋脉点。气微,味苦、微甘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辛,凉。归心、肝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解毒,祛风定惊,化痰散结。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,惊风抽搐,癫痫,瘰疬,乳痈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胆南星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镇静、镇痛、抗惊厥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胆酸、胆红素、氨基酸、糖类、生物碱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肝功能不全者慎用。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胆南星散:胆南星、牛蒡子、蝉蜕、僵蚕、全蝎等,用于治疗痰热咳嗽。
2. 胆南星汤:胆南星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惊风抽搐。
3. 胆南星丸:胆南星、牛蒡子、蝉蜕、僵蚕、全蝎等,用于治疗癫痫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【别名】南星、胆星、胆南星粉、胆南星膏
【英文名】Bupleurum chinense DC. rhizome processed with gall
【来源】来源于鸢尾科植物天南星(Arisaema erubescens Blume)的干燥块茎,经牛胆汁拌制而成。
【植物形态】天南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块茎扁球形,直径2-5cm,表面棕褐色,有细皱纹。叶基生,叶柄长,叶片3-7裂,裂片披针形或长圆形,先端锐尖,边缘波状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花被片6,白色,雄花的花丝细长,雌花的花柱细长。花期5-7月,果期8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区,如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在夏、秋二季挖取块茎,洗净,除去须根,蒸至透心,取出,趁热切成薄片,干燥,再用牛胆汁拌制,干燥。
【药材性状】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,厚约1mm。表面棕褐色,有细皱纹,边缘不整齐。切面类白色,可见筋脉点。气微,味苦、微甘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辛,凉。归心、肝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解毒,祛风定惊,化痰散结。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,惊风抽搐,癫痫,瘰疬,乳痈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胆南星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镇静、镇痛、抗惊厥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胆酸、胆红素、氨基酸、糖类、生物碱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肝功能不全者慎用。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胆南星散:胆南星、牛蒡子、蝉蜕、僵蚕、全蝎等,用于治疗痰热咳嗽。
2. 胆南星汤:胆南星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惊风抽搐。
3. 胆南星丸:胆南星、牛蒡子、蝉蜕、僵蚕、全蝎等,用于治疗癫痫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