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中药库
🔍

地骨皮

清热 浏览次数:1 发布时间:2024年07月07日
💡 小贴士

小贴士:地骨皮晒干后保存,泡水喝可清热解毒,适合夏天饮用,但脾胃虚寒的人要适量哦!

📖  详细介绍


地骨皮
【中药名】地骨皮 [Dì Gǔ Pí]
【别名】枸杞根皮、地骨、地骨藤、地骨木、地骨子、地骨根皮
【英文名】Lycium barbarum root bark
【来源】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barbarum L. 的干燥根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地骨皮为灌木,高1-2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,枝条细弱,常呈灰白色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2-6厘米,宽0.5-1.5厘米,先端钝或微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。花单生或2-3朵簇生于叶腋,花冠漏斗状,白色或淡黄色。浆果卵形或长椭圆形,熟时红色或紫红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地骨皮主要产于中国西北、华北、东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及灌木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地骨皮在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,割取树皮,晒干,除去杂质。
【药材性状】地骨皮呈卷曲筒状或槽状,长3-10厘米,宽0.5-1.5厘米。外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,粗糙,有纵皱纹及不规则裂纹,易剥落。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较平滑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外层黄棕色,内层灰白色。气微,味微甘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地骨皮性寒,味甘、涩。归肝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、滋阴降火、解毒消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滋阴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地骨皮常用于治疗高热、烦渴、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便血、血淋、肺热咳嗽、骨蒸潮热、消渴、目赤、牙痛、痈肿疮毒等病症。用法用量为9-15克,煎服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地骨皮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降血糖、抗氧化、抗疲劳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地骨皮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枸杞多糖、枸杞苷、甜菜碱、黄酮类化合物、生物碱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地骨皮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地骨皮汤:地骨皮、生地黄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,用于治疗高热、烦渴、吐血、衄血等。
2. 地骨皮散:地骨皮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大黄,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骨蒸潮热等。
3. 地骨皮丸:地骨皮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大黄、枳实,用于治疗消渴、目赤、牙痛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强,李晓东,王丽丽. 地骨皮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7,55(12):1-4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李晓东. 地骨皮在临床中的应用及药理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8,16(10):1-4.
3. 刘晓峰,张晓红,李晓东. 地骨皮在中医药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9,17(1):1-4.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