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茶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儿茶泡水喝能清热解毒,但别放太久,否则会苦哦。记得密封保存,以防受潮。感冒时喝一杯,感觉挺舒服的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儿茶 [拼音:ér chá]
【别名】茶饼、茶枯、茶膏、茶麸、茶籽饼、茶籽壳、茶籽油、茶籽饼粉、茶籽壳粉、茶籽油粉、茶籽饼粉、茶籽壳粉、茶籽油粉等。
【英文名】Catechu
【来源】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(Acacia catechu Willd.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儿茶树为落叶乔木,高可达20米。树皮灰褐色,有纵裂。叶为羽状复叶,小叶5-7片,长椭圆形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。花黄色,成总状花序。荚果带状,扁平,长10-20厘米,宽1.5-2厘米。种子1-2粒,扁平,棕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儿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区,印度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。
【采收加工】采收成熟果实,晒干,去壳,取出种子,晒干,再磨成粉末,即为儿茶。
【药材性状】儿茶呈粉末状,棕褐色,有光泽,质硬而脆,易碎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涩,平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儿茶具有清热解毒、收敛止血、生津止渴、消食化积、润肺止咳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收敛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用法用量:内服,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
2. 主治病症:用于治疗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腹泻、痢疾、食积、消化不良、肺热咳嗽、口渴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菌作用:儿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。
2. 抗病毒作用:儿茶对流感病毒、HIV等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3. 抗肿瘤作用:儿茶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。
4. 抗氧化作用:儿茶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【化学成分】儿茶主要含有儿茶素、儿茶酸、没食子酸、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慎用。
2. 对儿茶过敏者禁用。
3. 服药期间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感冒发热:儿茶、薄荷、菊花各9g,煎汤服。
2. 治咽喉肿痛:儿茶、金银花、甘草各9g,煎汤服。
3. 治吐血、衄血:儿茶、白茅根、侧柏叶各9g,煎汤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:1234-123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:1234-1235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:1234-1235.
【别名】茶饼、茶枯、茶膏、茶麸、茶籽饼、茶籽壳、茶籽油、茶籽饼粉、茶籽壳粉、茶籽油粉、茶籽饼粉、茶籽壳粉、茶籽油粉等。
【英文名】Catechu
【来源】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(Acacia catechu Willd.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儿茶树为落叶乔木,高可达20米。树皮灰褐色,有纵裂。叶为羽状复叶,小叶5-7片,长椭圆形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。花黄色,成总状花序。荚果带状,扁平,长10-20厘米,宽1.5-2厘米。种子1-2粒,扁平,棕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儿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区,印度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。
【采收加工】采收成熟果实,晒干,去壳,取出种子,晒干,再磨成粉末,即为儿茶。
【药材性状】儿茶呈粉末状,棕褐色,有光泽,质硬而脆,易碎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涩,平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儿茶具有清热解毒、收敛止血、生津止渴、消食化积、润肺止咳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收敛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用法用量:内服,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
2. 主治病症:用于治疗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腹泻、痢疾、食积、消化不良、肺热咳嗽、口渴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菌作用:儿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。
2. 抗病毒作用:儿茶对流感病毒、HIV等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3. 抗肿瘤作用:儿茶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。
4. 抗氧化作用:儿茶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【化学成分】儿茶主要含有儿茶素、儿茶酸、没食子酸、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慎用。
2. 对儿茶过敏者禁用。
3. 服药期间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感冒发热:儿茶、薄荷、菊花各9g,煎汤服。
2. 治咽喉肿痛:儿茶、金银花、甘草各9g,煎汤服。
3. 治吐血、衄血:儿茶、白茅根、侧柏叶各9g,煎汤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:1234-123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:1234-1235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:1234-123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