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水草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腹水草泡水喝可利水消肿,但孕妇和体弱者慎用哦!晒干保存,泡水时别超过5克,以免过量。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腹水草 [Fù Shuǐ Cǎo]
【别名】水蜈蚣、水蛭草、蛇舌草、蛇舌根、水蜈蚣草
【英文名】Water Snake Root
【来源】腹水草为莎草科植物莎草(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)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腹水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厘米。根状茎短,密被棕色鳞片。茎三棱形,光滑,叶基生,叶片线形,长10-30厘米,宽2-5毫米,边缘粗糙,先端渐尖,叶鞘闭合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花单生于叶鞘内,花被片6,线形,雄花雄蕊3,花丝细长,雌花子房上位,柱头3。果实为小坚果,椭圆形,褐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腹水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及西南等地区,生于沼泽、湿地、河岸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腹水草在夏、秋季采收,割取全草,洗净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的腹水草呈黄绿色或棕色,茎细长,直径约2毫米,表面光滑,节间较长,叶鞘闭合,叶片线形,边缘粗糙。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苦。归肝、肾、膀胱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腹水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淋病、闭经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腹水草内服,煎汤,10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适量,捣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腹水草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腹水草主要含有挥发油、黄酮类、生物碱、有机酸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腹水草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湿热黄疸:腹水草15克,茵陈10克,煎汤服。
2. 治疗水肿:腹水草15克,茯苓10克,泽泻10克,煎汤服。
3. 治疗淋病:腹水草15克,车前子10克,煎汤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06.
【别名】水蜈蚣、水蛭草、蛇舌草、蛇舌根、水蜈蚣草
【英文名】Water Snake Root
【来源】腹水草为莎草科植物莎草(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)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腹水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厘米。根状茎短,密被棕色鳞片。茎三棱形,光滑,叶基生,叶片线形,长10-30厘米,宽2-5毫米,边缘粗糙,先端渐尖,叶鞘闭合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花单生于叶鞘内,花被片6,线形,雄花雄蕊3,花丝细长,雌花子房上位,柱头3。果实为小坚果,椭圆形,褐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腹水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及西南等地区,生于沼泽、湿地、河岸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腹水草在夏、秋季采收,割取全草,洗净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的腹水草呈黄绿色或棕色,茎细长,直径约2毫米,表面光滑,节间较长,叶鞘闭合,叶片线形,边缘粗糙。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苦。归肝、肾、膀胱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腹水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、活血化瘀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淋病、闭经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腹水草内服,煎汤,10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适量,捣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腹水草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腹水草主要含有挥发油、黄酮类、生物碱、有机酸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腹水草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湿热黄疸:腹水草15克,茵陈10克,煎汤服。
2. 治疗水肿:腹水草15克,茯苓10克,泽泻10克,煎汤服。
3. 治疗淋病:腹水草15克,车前子10克,煎汤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