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花子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红花子晒干后保存,泡水喝可活血化瘀,月经不调时喝效果佳,但孕妇和体质虚寒者要小心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红花子 [Hóng huā zǐ]
【别名】红子、红花子、红葵子、红花籽、红葵子仁、红葵仁、红葵子油、红葵油、红花籽油
【英文名】Safflower Seed
【来源】红花子来源于菊科植物红花(Carthamus tinctorius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红花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厘米。茎直立,粗壮,有纵棱,被长柔毛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3-7厘米,宽1-2厘米,边缘有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,两面被短柔毛。头状花序顶生,直径2-3厘米;总苞片多层,外层卵形,内层长椭圆形;花托扁平;花两性,管状,红色或黄色;雄蕊5,花丝分离;雌蕊1,子房下位,花柱细长。瘦果椭圆形,长5-6毫米,红棕色,无毛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红花子主要产于中国、印度、埃及、土耳其等地。在中国,主要产于新疆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等地区。
【采收加工】红花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药材性状】红花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5-6毫米,直径3-4毫米。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,有光泽,一端钝圆,另一端渐尖,边缘有棱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油含量高,油质透明,呈黄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红花子性温,味甘、苦。归心、肝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红花子具有活血化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活血化瘀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红花子常用于治疗血瘀经闭、痛经、产后瘀阻腹痛、跌打损伤、便秘等症状。用法用量:煎服,5-10克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红花子具有抗凝血、抗血栓、抗炎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红花子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红花籽油、红花籽蛋白、黄酮类化合物、多糖类化合物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红花子性温,孕妇、月经期间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红花子散:红花子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等,用于治疗血瘀经闭、痛经。
2. 红花子酒:红花子、白酒,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。
3. 红花子油:红花子油,用于治疗便秘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7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3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.
【别名】红子、红花子、红葵子、红花籽、红葵子仁、红葵仁、红葵子油、红葵油、红花籽油
【英文名】Safflower Seed
【来源】红花子来源于菊科植物红花(Carthamus tinctorius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红花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厘米。茎直立,粗壮,有纵棱,被长柔毛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3-7厘米,宽1-2厘米,边缘有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,两面被短柔毛。头状花序顶生,直径2-3厘米;总苞片多层,外层卵形,内层长椭圆形;花托扁平;花两性,管状,红色或黄色;雄蕊5,花丝分离;雌蕊1,子房下位,花柱细长。瘦果椭圆形,长5-6毫米,红棕色,无毛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红花子主要产于中国、印度、埃及、土耳其等地。在中国,主要产于新疆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等地区。
【采收加工】红花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药材性状】红花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5-6毫米,直径3-4毫米。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,有光泽,一端钝圆,另一端渐尖,边缘有棱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油含量高,油质透明,呈黄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红花子性温,味甘、苦。归心、肝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红花子具有活血化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活血化瘀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红花子常用于治疗血瘀经闭、痛经、产后瘀阻腹痛、跌打损伤、便秘等症状。用法用量:煎服,5-10克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红花子具有抗凝血、抗血栓、抗炎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红花子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红花籽油、红花籽蛋白、黄酮类化合物、多糖类化合物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红花子性温,孕妇、月经期间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红花子散:红花子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等,用于治疗血瘀经闭、痛经。
2. 红花子酒:红花子、白酒,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。
3. 红花子油:红花子油,用于治疗便秘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7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3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