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中药库
🔍

黄连

清热 浏览次数:6 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22日
💡 小贴士

小贴士:黄连性寒,泡水喝可清热解毒,但别空腹喝,肠胃不好的人要适量,最好搭配点红枣缓和一下哦!

📖  详细介绍


黄连
【中药名】黄连 [huáng lián]
【别名】鸡爪黄连、川黄连、云连、雅连、姜黄连
【英文名】Coptis chinensis
【来源】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. 的干燥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5-25厘米。根茎呈圆柱形,长3-5厘米,直径0.5-1厘米,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,有明显的节和须根痕。叶互生,叶片纸质,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4-8厘米,宽2-3厘米,先端钝或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细长,花被片6,黄色,花瓣倒卵形。蓇葖果长圆形,种子多数,扁平,黑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黄连主要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陕西等省。生长于海拔1000-3000米的山地林下、灌丛中或岩石缝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黄连在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干燥,切片或切段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黄连药材呈圆柱形,长3-5厘米,直径0.5-1厘米。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,有明显的节和须根痕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呈纤维性,黄棕色或暗棕色,有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寒。归心、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黄连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凉血止血的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解毒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黄连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黄疸、呕吐、目赤、口疮、痈肿疮毒、湿疹、烫伤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3-10克;外用适量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连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抗肿瘤、降血糖、抗凝血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黄连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,如小檗碱、黄连碱、甲基黄连碱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黄连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连解毒汤: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,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黄疸等。
2. 黄连阿胶汤:黄连、阿胶、黄芩、白芍,用于治疗心烦失眠、口干舌燥等。
3. 黄连汤: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,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黄疸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.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