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中药库
🔍

鸡骨草

利水渗湿 浏览次数:1 发布时间:2025年05月14日
💡 小贴士

小贴士:鸡骨草泡水喝,清热解毒,适合肝火旺时饮用。晒干保存,泡水时别泡太久,以免药效减弱。

📖  详细介绍


鸡骨草
【中药名】鸡骨草 [Jī gǔ cǎo]
【别名】山芝麻、野芝麻、苦草、苦豆草、山豆草、苦豆子、苦豆根、苦豆苗、苦豆叶、苦豆花、苦豆子根、苦豆子苗、苦豆子叶、苦豆子花
【英文名】Spatholobus suberectus
【来源】豆科植物鸡骨草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鸡骨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1米。根状茎粗壮,圆柱形,表面灰褐色。茎直立,圆柱形,表面灰绿色,有纵棱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5-15厘米,宽2-5厘米,先端钝或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均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多数,花梗细长,花冠黄色,旗瓣圆形,翼瓣和龙骨瓣均较小。荚果线形,长5-10厘米,宽约1厘米,表面有纵棱,成熟时开裂。种子多数,肾形,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鸡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路边、林缘、灌丛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鸡骨草一般在夏、秋季采收,割取全草,晒干或阴干,切段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鸡骨草药材呈长圆柱形,长10-30厘米,直径0.5-1.5厘米。表面灰绿色或灰褐色,有纵棱,节明显。质硬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髓。气微,味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鸡骨草性味苦、寒,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鸡骨草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、消食化积、舒筋活络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食积、泄泻、痢疾、淋浊、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鸡骨草的用法用量为9-15克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
1. 湿热黄疸:鸡骨草煎水服,可清热利湿,退黄。
2. 食积泄泻:鸡骨草煎水服,可消食化积,止泻。
3. 痢疾:鸡骨草煎水服,可清热解毒,止痢。
4. 淋浊:鸡骨草煎水服,可清热利湿,通淋。
5. 风湿痹痛:鸡骨草煎水服,可舒筋活络,止痛。
6. 跌打损伤:鸡骨草煎水外洗,可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鸡骨草具有以下作用:
1. 抗炎作用:鸡骨草煎剂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明显的抗炎作用。
2. 抗菌作用:鸡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。
3. 利胆作用:鸡骨草煎剂可促进胆汁分泌,降低血清胆固醇。
4. 抗肿瘤作用:鸡骨草煎剂对某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鸡骨草主要含有生物碱、黄酮类、皂苷类、挥发油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鸡骨草性味苦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鸡骨草煎剂:鸡骨草15克,煎水服,用于湿热黄疸。
2. 鸡骨草散:鸡骨草30克,研末,每次6克,温开水送服,用于食积泄泻。
3. 鸡骨草酒:鸡骨草50克,白酒500毫升,浸泡7天后服用,每次10毫升,用于风湿痹痛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7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.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