莳萝子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莳萝子晒干后密封保存,炖汤或煮粥时撒一点,能去腥增香,孕妇和小孩要适量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莳萝子 [Shí Luó Zǐ]
【别名】萝藦子、香草子、莳萝实、莳萝仁
【英文名】Fennel Seed
【来源】莳萝子为伞形科植物莳萝(Foeniculum vulgare Miller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莳萝子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。根粗壮,圆锥形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细毛。叶互生,羽状复叶,小叶5-7片,边缘有锯齿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,花小,白色。果实为双悬果,长圆形,表面有细皱纹。
【产地分布】莳萝子主要产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,野生或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果实,去净杂质。
【药材性状】莳萝子呈长圆形,略扁,长4-8mm,宽2-3mm。表面黄绿色或棕色,有细皱纹,顶端残留花柱基,基部有果柄痕。果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黄棕色,油润。气香,味辛、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莳萝子具有温中散寒,理气止痛,消食化积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,脘腹胀痛,食少呕吐,泄泻,食积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莳萝子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莳萝子主要含有挥发油、黄酮类化合物、生物碱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气虚者慎用。不宜与牛蒡子、白芥子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莳萝子散:莳萝子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脾胃虚寒,脘腹胀痛。
2. 莳萝子丸:莳萝子、木香、砂仁、白术等,用于治疗食少呕吐,泄泻。
3. 莳萝子汤:莳萝子、生姜、大枣、红糖等,用于治疗风寒感冒,咳嗽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王丽丽. 莳萝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0,35(10):1505-1508.
2. 王晓燕,李晓东,张国华. 莳萝子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4):1-3.
3. 李晓东,张国华,王晓燕. 莳萝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11,18(12):1-3.
【别名】萝藦子、香草子、莳萝实、莳萝仁
【英文名】Fennel Seed
【来源】莳萝子为伞形科植物莳萝(Foeniculum vulgare Miller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莳萝子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。根粗壮,圆锥形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细毛。叶互生,羽状复叶,小叶5-7片,边缘有锯齿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,花小,白色。果实为双悬果,长圆形,表面有细皱纹。
【产地分布】莳萝子主要产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,野生或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果实,去净杂质。
【药材性状】莳萝子呈长圆形,略扁,长4-8mm,宽2-3mm。表面黄绿色或棕色,有细皱纹,顶端残留花柱基,基部有果柄痕。果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黄棕色,油润。气香,味辛、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莳萝子具有温中散寒,理气止痛,消食化积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,脘腹胀痛,食少呕吐,泄泻,食积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莳萝子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莳萝子主要含有挥发油、黄酮类化合物、生物碱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气虚者慎用。不宜与牛蒡子、白芥子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莳萝子散:莳萝子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脾胃虚寒,脘腹胀痛。
2. 莳萝子丸:莳萝子、木香、砂仁、白术等,用于治疗食少呕吐,泄泻。
3. 莳萝子汤:莳萝子、生姜、大枣、红糖等,用于治疗风寒感冒,咳嗽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王丽丽. 莳萝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0,35(10):1505-1508.
2. 王晓燕,李晓东,张国华. 莳萝子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4):1-3.
3. 李晓东,张国华,王晓燕. 莳萝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11,18(12):1-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