苇茎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苇茎晒干后泡水喝,清热解毒,适合夏天饮用。但脾胃虚寒的人要适量,不要空腹喝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苇茎 [拼音:wěi jīng]
【别名】芦茎、芦根、芦叶、芦花、芦笋、芦竹
【英文名】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
【来源】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(Cav.) Trin. 的干燥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芦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-3米。根状茎粗壮,横走。茎直立,中空,节间长,表面有纵沟。叶互生,叶片狭长,长20-60厘米,宽1-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成柄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20-40厘米,小穗含2-4小花,颖果长圆形,长4-5毫米。花期6-9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芦苇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,生于池沼、河岸、湖边、海边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在夏、秋季割取茎,除去叶和节,晒干,切段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柱形,长30-100厘米,直径1-3厘米。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,节明显,节间长。质轻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,内有白色髓。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甘,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,凉血止血。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痰多、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血热吐血、衄血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10-30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芦茎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降血糖、降血脂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芦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,如芦荟大黄素、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、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酸、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酸甲酯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苇茎汤:苇茎、杏仁、冬瓜仁、桃仁、薏苡仁,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痰多。
2.苇茎散:苇茎、杏仁、桃仁、薏苡仁、桑白皮,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。
3.苇茎丸:苇茎、杏仁、桃仁、薏苡仁、桑白皮,用于治疗血热吐血、衄血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.
【别名】芦茎、芦根、芦叶、芦花、芦笋、芦竹
【英文名】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
【来源】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(Cav.) Trin. 的干燥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芦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-3米。根状茎粗壮,横走。茎直立,中空,节间长,表面有纵沟。叶互生,叶片狭长,长20-60厘米,宽1-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成柄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20-40厘米,小穗含2-4小花,颖果长圆形,长4-5毫米。花期6-9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芦苇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,生于池沼、河岸、湖边、海边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在夏、秋季割取茎,除去叶和节,晒干,切段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柱形,长30-100厘米,直径1-3厘米。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,节明显,节间长。质轻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,内有白色髓。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甘,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,凉血止血。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痰多、水肿、小便不利、血热吐血、衄血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10-30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芦茎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降血糖、降血脂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芦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,如芦荟大黄素、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、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酸、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酸甲酯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苇茎汤:苇茎、杏仁、冬瓜仁、桃仁、薏苡仁,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痰多。
2.苇茎散:苇茎、杏仁、桃仁、薏苡仁、桑白皮,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。
3.苇茎丸:苇茎、杏仁、桃仁、薏苡仁、桑白皮,用于治疗血热吐血、衄血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