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木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樟木家具要防潮,定期擦蜡保养,用时要远离火源,小心起火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樟木 [拼音:zhāng mù]
【别名】樟树、香樟、油樟、樟子、樟脑树
【英文名】Camphor tree
【来源】樟木为樟科植物樟(学名: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)的干燥木材。
【植物形态】樟木树高可达30米,树皮灰褐色,粗糙;小枝绿色,无毛。叶互生,革质,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;叶柄细长,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伞形花序,花被片6,白色;雄花有雄蕊9,花丝短,花药4室;雌花有退化雄蕊,子房上位,花柱短,柱头3裂。果实为浆果,球形,熟时紫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樟木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各省,如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樟木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发芽前采收,砍伐后剥取树皮,晒干或阴干,切片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樟木呈长条形或圆柱形,长10-30cm,直径2-10cm,厚1-3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有纵皱纹和横裂隙,有时可见皮孔。质坚硬,断面呈黄白色,有油性,气香,味辛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樟木性温,味辛、苦,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樟木具有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、解毒消肿等功效,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疮疡肿毒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樟木内服:煎汤,3-9g;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樟木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樟木主要化学成分为樟脑、樟脑醇、樟脑酸、樟脑醛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樟木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樟木散:樟木、川芎、独活、桑寄生等,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。
2. 樟木酒:樟木、白酒等,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。
3. 樟木膏:樟木、黄柏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疮疡肿毒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7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【别名】樟树、香樟、油樟、樟子、樟脑树
【英文名】Camphor tree
【来源】樟木为樟科植物樟(学名: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)的干燥木材。
【植物形态】樟木树高可达30米,树皮灰褐色,粗糙;小枝绿色,无毛。叶互生,革质,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;叶柄细长,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伞形花序,花被片6,白色;雄花有雄蕊9,花丝短,花药4室;雌花有退化雄蕊,子房上位,花柱短,柱头3裂。果实为浆果,球形,熟时紫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樟木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各省,如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樟木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发芽前采收,砍伐后剥取树皮,晒干或阴干,切片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樟木呈长条形或圆柱形,长10-30cm,直径2-10cm,厚1-3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有纵皱纹和横裂隙,有时可见皮孔。质坚硬,断面呈黄白色,有油性,气香,味辛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樟木性温,味辛、苦,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樟木具有祛风除湿、活血止痛、解毒消肿等功效,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、疮疡肿毒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樟木内服:煎汤,3-9g;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樟木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樟木主要化学成分为樟脑、樟脑醇、樟脑酸、樟脑醛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樟木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樟木散:樟木、川芎、独活、桑寄生等,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。
2. 樟木酒:樟木、白酒等,用于治疗跌打损伤。
3. 樟木膏:樟木、黄柏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疮疡肿毒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7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