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中药库
🔍

巴豆

泻下 浏览次数:1 发布时间:2024年12月05日
💡 小贴士

小贴士:巴豆性热,用时要适量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保存要干燥通风,避免潮湿。

📖  详细介绍


巴豆
【中药名】巴豆 [拼音:bā dòu]
【别名】巴豆霜、巴豆仁、巴豆油、巴豆壳、巴豆子、巴豆子仁、巴豆子霜
【英文名】Croton seed
【来源】巴豆为豆科植物巴豆(Croton tiglium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巴豆为落叶乔木,高可达10米。树皮灰褐色,有纵裂。单叶互生,叶片纸质,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5厘米,宽2-6厘米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均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小,黄色,有香气。果为蒴果,长圆形,长2-4厘米,直径1-1.5厘米,成熟时开裂,种子多数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巴豆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此外,印度、越南、泰国、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。
【采收加工】巴豆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去壳取仁,再晒干,或用低温烘干。巴豆仁需去油,制成巴豆霜。
【药材性状】巴豆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1.5-2.5厘米,直径1-1.5厘米。表面灰棕色或暗棕色,有网状纹理。种皮薄而脆,易破碎。种仁黄白色,油质,有香气。味辛,有毒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热,味辛,有毒。归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巴豆具有泻下逐水,破血消积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水肿、腹水、便秘、食积、虫积、痈肿疮毒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0.1-0.3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巴豆具有泻下、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巴豆主要含有巴豆油、巴豆醇、巴豆酸、巴豆苷、巴豆素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年老体弱者禁用。不宜与补益药同用。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,以免中毒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巴豆丸:巴豆、大黄、芒硝等,用于治疗便秘、食积。
2. 巴豆霜散:巴豆霜、大黄、芒硝等,用于治疗水肿、腹水。
3. 巴豆酒:巴豆、白酒等,用于治疗痈肿疮毒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