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金子霜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千金子霜要放在阴凉处保存,用前先摇匀。外用时,皮肤敏感者先小面积试,避免阳光直射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千金子霜 [Qian jin zi shuang]
【别名】金樱子、金樱子霜、千金子膏
【英文名】Caryophyllus seed powder
【来源】千金子霜来源于大戟科植物千金子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千金子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5米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绿色,无毛。叶互生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5-10厘米,宽2-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;叶柄长1-2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雄花簇生于叶腋,雌花单生于叶腋;花梗短,花被片5,黄绿色,雄花的花被片较小,雌花的花被片较大;雄花的花丝细长,雌花的子房上位,3室,花柱3,分离。果为蒴果,倒卵形,长2-3厘米,直径1-1.5厘米,成熟时开裂,种子多数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千金子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、路边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千金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种子,去杂质,晒干,研成粉末。
【药材性状】千金子霜为棕黄色粉末,质轻,易飞扬,有特殊的香气,味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千金子霜性温,味苦、涩,归肝、肾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千金子霜具有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跌打损伤、痈肿疮毒、皮肤瘙痒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千金子霜的用法用量为:内服,每次0.3-0.6克,每日2-3次;外用,适量,敷患处。主治湿热黄疸、跌打损伤、痈肿疮毒、皮肤瘙痒等病症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千金子霜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凝血、抗血栓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千金子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千金子苷、千金子酸、千金子醇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千金子霜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:
1.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禁用;
2. 对千金子过敏者禁用;
3. 服药期间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;
4. 服药期间,如有不适,请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湿热黄疸:千金子霜、茵陈、栀子、大黄等;
2. 治疗跌打损伤:千金子霜、三七、红花、乳香等;
3. 治疗痈肿疮毒:千金子霜、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连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红,王丽丽. 千金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5,53(10):1-4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李晓红. 千金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6,14(10):128-130.
【别名】金樱子、金樱子霜、千金子膏
【英文名】Caryophyllus seed powder
【来源】千金子霜来源于大戟科植物千金子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千金子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5米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绿色,无毛。叶互生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5-10厘米,宽2-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;叶柄长1-2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雄花簇生于叶腋,雌花单生于叶腋;花梗短,花被片5,黄绿色,雄花的花被片较小,雌花的花被片较大;雄花的花丝细长,雌花的子房上位,3室,花柱3,分离。果为蒴果,倒卵形,长2-3厘米,直径1-1.5厘米,成熟时开裂,种子多数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千金子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、路边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千金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种子,去杂质,晒干,研成粉末。
【药材性状】千金子霜为棕黄色粉末,质轻,易飞扬,有特殊的香气,味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千金子霜性温,味苦、涩,归肝、肾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千金子霜具有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跌打损伤、痈肿疮毒、皮肤瘙痒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千金子霜的用法用量为:内服,每次0.3-0.6克,每日2-3次;外用,适量,敷患处。主治湿热黄疸、跌打损伤、痈肿疮毒、皮肤瘙痒等病症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千金子霜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凝血、抗血栓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千金子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千金子苷、千金子酸、千金子醇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千金子霜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:
1.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禁用;
2. 对千金子过敏者禁用;
3. 服药期间,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;
4. 服药期间,如有不适,请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湿热黄疸:千金子霜、茵陈、栀子、大黄等;
2. 治疗跌打损伤:千金子霜、三七、红花、乳香等;
3. 治疗痈肿疮毒:千金子霜、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连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红,王丽丽. 千金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5,53(10):1-4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李晓红. 千金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6,14(10):128-13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