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合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百合要阴凉处保存,炖汤或泡水喝都行,润肺止咳,但脾胃虚寒的亲们要适量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百合 [bǎi hé]
【别名】白百合、夜合花、百合花、蒜瓣莲、百合蒜、百合蒜头、百合蒜苗、百合蒜心、百合蒜皮、百合蒜须、百合蒜叶、百合蒜根、百合蒜茎、百合蒜花、百合蒜果
【英文名】Lilium
【来源】百合科植物百合Lilium brownii Var. viridulum Baker的干燥鳞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百合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约30-60厘米。鳞茎球形,白色,肉质,由多数鳞片组成。叶互生,狭披针形或线形,长10-20厘米,宽1-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全缘。花单生或数朵成总状花序,花被片6,白色或淡黄色,长6-8厘米,宽1-1.5厘米,先端钝圆,边缘波状;雄蕊6,花丝细长,花药黄色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百合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、草地等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百合在夏末秋初采收,挖取鳞茎,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百合呈球形,直径1-3厘米。表面白色或淡黄色,有细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。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微寒,味甘、苦。归心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百合具有养阴润肺、清心安神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肺燥咳嗽、心烦失眠、惊悸不安等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6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百合具有抗炎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抗过敏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百合主要含有生物碱、多糖、甾体类化合物、挥发油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百合性微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百合汤:百合、麦冬、沙参、玉竹、杏仁、桑叶、菊花,用于治疗肺燥咳嗽。
2. 百合地黄汤:百合、生地黄、麦冬、玉竹、白芍、当归、川芎,用于治疗心烦失眠。
3. 百合知母汤:百合、知母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,用于治疗惊悸不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李晓峰. 百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0,48(2):1-3.
2. 王晓燕,李晓峰,张国华. 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1,49(1):1-3.
3. 王丽华,李晓峰,张国华. 百合在临床中的应用及配伍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3):1-3.
【别名】白百合、夜合花、百合花、蒜瓣莲、百合蒜、百合蒜头、百合蒜苗、百合蒜心、百合蒜皮、百合蒜须、百合蒜叶、百合蒜根、百合蒜茎、百合蒜花、百合蒜果
【英文名】Lilium
【来源】百合科植物百合Lilium brownii Var. viridulum Baker的干燥鳞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百合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约30-60厘米。鳞茎球形,白色,肉质,由多数鳞片组成。叶互生,狭披针形或线形,长10-20厘米,宽1-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全缘。花单生或数朵成总状花序,花被片6,白色或淡黄色,长6-8厘米,宽1-1.5厘米,先端钝圆,边缘波状;雄蕊6,花丝细长,花药黄色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百合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、草地等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百合在夏末秋初采收,挖取鳞茎,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百合呈球形,直径1-3厘米。表面白色或淡黄色,有细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。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微寒,味甘、苦。归心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百合具有养阴润肺、清心安神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肺燥咳嗽、心烦失眠、惊悸不安等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6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百合具有抗炎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抗过敏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百合主要含有生物碱、多糖、甾体类化合物、挥发油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百合性微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百合汤:百合、麦冬、沙参、玉竹、杏仁、桑叶、菊花,用于治疗肺燥咳嗽。
2. 百合地黄汤:百合、生地黄、麦冬、玉竹、白芍、当归、川芎,用于治疗心烦失眠。
3. 百合知母汤:百合、知母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,用于治疗惊悸不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李晓峰. 百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0,48(2):1-3.
2. 王晓燕,李晓峰,张国华. 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1,49(1):1-3.
3. 王丽华,李晓峰,张国华. 百合在临床中的应用及配伍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3):1-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