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黄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大黄泡水喝能通便,但别喝太多,以免肚子痛。最好在早上空腹喝,记得保存要密封干燥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大黄 [Dà huáng]
【别名】川大黄、西大黄、锦纹大黄、生大黄、酒大黄、熟大黄、大黄炭
【英文名】Rheum palmatum
【来源】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.、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. ex Balf.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. 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大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-2米。根粗壮,肉质,外皮红棕色。茎直立,中空,表面有纵沟。叶互生,叶片掌状分裂,裂片披针形或长圆形,边缘具细锯齿。圆锥状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。瘦果椭圆形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大黄主要产于中国四川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等地,生长于海拔2000-4000米的山地草原、林缘及灌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大黄一般在秋季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土,洗净,切片或切段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大黄药材呈类圆柱形、圆锥形或纺锤形,长3-17cm,直径1-5cm。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裂纹,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。质坚实,断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颗粒性。气清香,味苦而微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大黄性味苦、寒,归脾、胃、大肠、肝、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大黄具有泻下攻积、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活血化瘀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泻下药、清热药、止血药、活血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大黄常用于治疗便秘、腹泻、黄疸、淋证、血热吐衄、瘀血经闭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3-10g;外用适量。
【药理研究】大黄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降血脂、抗血栓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黄酸、大黄素、大黄酚、大黄素甲醚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大黄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禁用。使用大黄时,需注意剂量,过量可能导致腹泻、腹痛等不良反应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大黄泻下汤:大黄、芒硝、枳实、厚朴等。
2. 大黄解毒汤:大黄、黄芩、黄连、栀子等。
3. 大黄止血汤:大黄、白茅根、槐花、地榆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伯礼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年.
2. 中药学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年.
3. 中药药理学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年.
【别名】川大黄、西大黄、锦纹大黄、生大黄、酒大黄、熟大黄、大黄炭
【英文名】Rheum palmatum
【来源】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.、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. ex Balf.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. 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大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-2米。根粗壮,肉质,外皮红棕色。茎直立,中空,表面有纵沟。叶互生,叶片掌状分裂,裂片披针形或长圆形,边缘具细锯齿。圆锥状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。瘦果椭圆形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大黄主要产于中国四川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等地,生长于海拔2000-4000米的山地草原、林缘及灌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大黄一般在秋季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土,洗净,切片或切段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大黄药材呈类圆柱形、圆锥形或纺锤形,长3-17cm,直径1-5cm。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裂纹,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。质坚实,断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颗粒性。气清香,味苦而微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大黄性味苦、寒,归脾、胃、大肠、肝、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大黄具有泻下攻积、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活血化瘀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泻下药、清热药、止血药、活血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大黄常用于治疗便秘、腹泻、黄疸、淋证、血热吐衄、瘀血经闭、跌打损伤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3-10g;外用适量。
【药理研究】大黄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降血脂、抗血栓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黄酸、大黄素、大黄酚、大黄素甲醚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大黄性寒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禁用。使用大黄时,需注意剂量,过量可能导致腹泻、腹痛等不良反应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大黄泻下汤:大黄、芒硝、枳实、厚朴等。
2. 大黄解毒汤:大黄、黄芩、黄连、栀子等。
3. 大黄止血汤:大黄、白茅根、槐花、地榆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伯礼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年.
2. 中药学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年.
3. 中药药理学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年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