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芩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黄芩泡水喝能清热解毒,适合夏天喝。但孕妇和体质虚寒的人要少喝哦,最好冷藏保存,以防变质。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黄芩 [huáng qín]
【别名】黄文、黄芩草、黄金条、土黄芩、鸡舌黄
【英文名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
【来源】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30-80cm。根粗壮,呈圆柱形,外皮黄棕色。茎直立,四棱形,表面绿色或带紫色。叶对生,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冠唇形,蓝紫色。小坚果卵圆形,黑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海拔200-2500m的山坡、草地、林缘及溪边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锥形,扭曲,长3-10cm,直径1-3cm。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,有纵皱纹及细根痕。质坚实,断面黄色,中心红棕色;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,暗棕色或棕黑色。气微,味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寒。归肺、胆、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药理分类:清热药、解毒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法用量:煎服,5-10g。主治病症:湿热黄疸、泻痢、淋浊、湿温、暑湿、胸闷呕恶、肺热咳嗽、高热烦渴、血热吐衄、痈肿疮毒、胎动不安。
【药理研究】黄芩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抗过敏、抗凝血、抗血栓、抗高血压、抗糖尿病、抗肥胖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芩苷、黄芩素、黄芩苷元、黄芩苷甲、黄芩苷乙、黄芩苷丙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芩汤: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甘草,用于湿热黄疸。
2. 黄芩泻白散: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、芒硝,用于湿热泻痢。
3. 黄芩解毒汤: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、芒硝,用于湿热淋浊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【别名】黄文、黄芩草、黄金条、土黄芩、鸡舌黄
【英文名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
【来源】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30-80cm。根粗壮,呈圆柱形,外皮黄棕色。茎直立,四棱形,表面绿色或带紫色。叶对生,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冠唇形,蓝紫色。小坚果卵圆形,黑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海拔200-2500m的山坡、草地、林缘及溪边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锥形,扭曲,长3-10cm,直径1-3cm。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,有纵皱纹及细根痕。质坚实,断面黄色,中心红棕色;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,暗棕色或棕黑色。气微,味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寒。归肺、胆、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药理分类:清热药、解毒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法用量:煎服,5-10g。主治病症:湿热黄疸、泻痢、淋浊、湿温、暑湿、胸闷呕恶、肺热咳嗽、高热烦渴、血热吐衄、痈肿疮毒、胎动不安。
【药理研究】黄芩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抗过敏、抗凝血、抗血栓、抗高血压、抗糖尿病、抗肥胖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芩苷、黄芩素、黄芩苷元、黄芩苷甲、黄芩苷乙、黄芩苷丙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虚寒者慎用。孕妇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芩汤: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甘草,用于湿热黄疸。
2. 黄芩泻白散: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、芒硝,用于湿热泻痢。
3. 黄芩解毒汤: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、芒硝,用于湿热淋浊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6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