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药子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黄药子泡水喝可清热解毒,但不宜长期喝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,搭配绿茶一起泡,喝前记得密封保存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黄药子 [huáng yào zǐ]
【别名】土黄药子、黄独、黄药子根、黄药子苗
【英文名】Cortex Rhizomatis Curcumae
【来源】为薯蓣科植物黄独(Dioscorea bulbifera L.)的干燥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黄药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1米。根茎肥厚,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外皮黄褐色,内部白色。叶互生,叶片宽卵形至卵状心形,长5-10厘米,宽4-7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波状,两面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雄花为穗状花序,雌花为单生或成簇。果实为浆果,球形,熟时蓝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黄药子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林缘、灌丛及草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根茎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根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3-10厘米,直径1-3厘米。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白色或淡黄色,粉性。气微,味苦、微辛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寒。归肝、肺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黄药子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散结消肿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、血热吐衄、咳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、瘰疬、肿瘤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黄药子具有抗肿瘤、抗病毒、抗菌、抗炎、抗凝血、降血脂、抗疲劳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黄药子主要含有薯蓣皂苷元、薯蓣皂苷、薯蓣皂苷元葡萄糖苷、薯蓣皂苷元葡萄糖醛酸苷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过敏体质者慎用。不宜与五灵脂、巴豆、巴豆霜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药子散:黄药子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等。
2. 黄药子汤:黄药子、白芍、当归、川芎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血热吐衄、咳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。
3. 黄药子酒:黄药子、白酒,用于治疗瘰疬、肿瘤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李晓峰. 黄药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6,54(10):1-4.
2. 陈丽华,王丽丽,李晓峰. 黄药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5,40(5):945-950.
【别名】土黄药子、黄独、黄药子根、黄药子苗
【英文名】Cortex Rhizomatis Curcumae
【来源】为薯蓣科植物黄独(Dioscorea bulbifera L.)的干燥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黄药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1米。根茎肥厚,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外皮黄褐色,内部白色。叶互生,叶片宽卵形至卵状心形,长5-10厘米,宽4-7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波状,两面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雄花为穗状花序,雌花为单生或成簇。果实为浆果,球形,熟时蓝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黄药子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生长于海拔100-2000米的山坡、林缘、灌丛及草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根茎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根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3-10厘米,直径1-3厘米。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白色或淡黄色,粉性。气微,味苦、微辛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寒。归肝、肺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黄药子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散结消肿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、血热吐衄、咳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、瘰疬、肿瘤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黄药子具有抗肿瘤、抗病毒、抗菌、抗炎、抗凝血、降血脂、抗疲劳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黄药子主要含有薯蓣皂苷元、薯蓣皂苷、薯蓣皂苷元葡萄糖苷、薯蓣皂苷元葡萄糖醛酸苷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过敏体质者慎用。不宜与五灵脂、巴豆、巴豆霜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药子散:黄药子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痈肿疮毒等。
2. 黄药子汤:黄药子、白芍、当归、川芎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血热吐衄、咳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。
3. 黄药子酒:黄药子、白酒,用于治疗瘰疬、肿瘤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李晓峰. 黄药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6,54(10):1-4.
2. 陈丽华,王丽丽,李晓峰. 黄药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5,40(5):945-95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