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叶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柳叶泡水喝能清热解毒,但最好现泡现喝,久放会失效。搭配菊花效果更佳,感冒发热时饮用最合适。记得不要空腹喝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柳叶 [liǔ yè]
【别名】柳枝、柳条、柳絮、柳芽、柳眼、柳叶茶、柳叶茶树、柳叶茶花、柳叶茶果
【英文名】Salix leaves
【来源】柳叶为杨柳科植物柳属植物柳(Salix babylonica L.)的干燥叶。
【植物形态】柳树为落叶乔木,高达15米。树皮灰褐色,纵裂;小枝细长,黄褐色,无毛。叶互生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9-16厘米,宽0.5-1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无毛;叶柄长5-10毫米,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长圆柱形,长2-3厘米,花梗细,无毛;雌花序长圆柱形,长1-2厘米,花梗细,无毛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柳叶主要产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生长于河岸、湖边、溪边、湿地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采收时间在春季,当柳叶长到一定长度时,采摘新鲜柳叶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柳叶呈长条形或披针形,长9-16厘米,宽0.5-1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。叶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无毛。叶柄长5-10毫米,无毛。干燥后,柳叶呈黄绿色或黄褐色,质脆易碎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苦、辛。归肝、肺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柳叶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、祛风止痛、凉血止血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利尿药、祛风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法用量:煎服,9-15克。主治病症:用于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肺热咳嗽、水肿、小便不利、风湿痹痛、皮肤瘙痒、吐血、衄血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柳叶具有以下作用:1. 抗炎作用;2. 抗菌作用;3. 抗病毒作用;4. 利尿作用;5. 抗凝血作用;6. 抗肿瘤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柳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:黄酮类化合物、酚类化合物、氨基酸、糖类、挥发油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1. 孕妇慎用;2. 脾胃虚寒者慎用;3. 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感冒发热:柳叶15克,薄荷10克,煎水服。
2. 治咽喉肿痛:柳叶15克,金银花10克,煎水服。
3. 治水肿:柳叶15克,茯苓10克,煎水服。
4. 治风湿痹痛:柳叶15克,独活10克,煎水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7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【别名】柳枝、柳条、柳絮、柳芽、柳眼、柳叶茶、柳叶茶树、柳叶茶花、柳叶茶果
【英文名】Salix leaves
【来源】柳叶为杨柳科植物柳属植物柳(Salix babylonica L.)的干燥叶。
【植物形态】柳树为落叶乔木,高达15米。树皮灰褐色,纵裂;小枝细长,黄褐色,无毛。叶互生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9-16厘米,宽0.5-1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无毛;叶柄长5-10毫米,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长圆柱形,长2-3厘米,花梗细,无毛;雌花序长圆柱形,长1-2厘米,花梗细,无毛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柳叶主要产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生长于河岸、湖边、溪边、湿地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采收时间在春季,当柳叶长到一定长度时,采摘新鲜柳叶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柳叶呈长条形或披针形,长9-16厘米,宽0.5-1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。叶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无毛。叶柄长5-10毫米,无毛。干燥后,柳叶呈黄绿色或黄褐色,质脆易碎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苦、辛。归肝、肺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柳叶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、祛风止痛、凉血止血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利尿药、祛风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法用量:煎服,9-15克。主治病症:用于感冒发热、咽喉肿痛、肺热咳嗽、水肿、小便不利、风湿痹痛、皮肤瘙痒、吐血、衄血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柳叶具有以下作用:1. 抗炎作用;2. 抗菌作用;3. 抗病毒作用;4. 利尿作用;5. 抗凝血作用;6. 抗肿瘤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柳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:黄酮类化合物、酚类化合物、氨基酸、糖类、挥发油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1. 孕妇慎用;2. 脾胃虚寒者慎用;3. 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感冒发热:柳叶15克,薄荷10克,煎水服。
2. 治咽喉肿痛:柳叶15克,金银花10克,煎水服。
3. 治水肿:柳叶15克,茯苓10克,煎水服。
4. 治风湿痹痛:柳叶15克,独活10克,煎水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7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