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地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熟地要密封保存,泡水喝效果佳,最好在炖汤或熬粥时加入,但孕妇和体质燥热者要慎用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熟地 [拼音:shú dì]
【别名】地黄、熟地黄、熟地、熟地黄、熟地、熟地黄、熟地、熟地黄
【英文名】Rehmannia Preparata
【来源】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(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.)的干燥块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地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60厘米。根状茎肥厚,肉质,黄褐色。茎直立,有棱,被短柔毛。叶对生,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,边缘有锯齿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冠紫色,花冠筒细长,先端5裂。蒴果卵圆形,种子多数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地黄主要产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野生或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,洗净,蒸至内外皆熟,取出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类圆形或椭圆形,长6-12cm,直径3-8cm。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,有皱纹及须根痕,有时可见灰白色网状纹理。质柔软而韧,易折断,断面棕褐色,微有光泽。气微,味甜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。归肝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熟地具有滋阴补血、益精填髓、养血安神、润燥滑肠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萎黄、眩晕、心悸失眠、腰膝酸软、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、月经不调、崩漏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9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熟地具有抗炎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免疫调节、抗凝血、降血糖、降血脂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熟地主要含有地黄多糖、地黄苷、地黄酸、地黄素、氨基酸、维生素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虚弱、湿阻中焦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熟地黄汤: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治疗血虚萎黄、眩晕、心悸失眠等。
2. 熟地黄丸: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崩漏等。
3. 熟地黄膏: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治疗腰膝酸软、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【别名】地黄、熟地黄、熟地、熟地黄、熟地、熟地黄、熟地、熟地黄
【英文名】Rehmannia Preparata
【来源】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(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.)的干燥块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地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60厘米。根状茎肥厚,肉质,黄褐色。茎直立,有棱,被短柔毛。叶对生,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,边缘有锯齿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冠紫色,花冠筒细长,先端5裂。蒴果卵圆形,种子多数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地黄主要产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野生或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,洗净,蒸至内外皆熟,取出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类圆形或椭圆形,长6-12cm,直径3-8cm。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,有皱纹及须根痕,有时可见灰白色网状纹理。质柔软而韧,易折断,断面棕褐色,微有光泽。气微,味甜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。归肝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熟地具有滋阴补血、益精填髓、养血安神、润燥滑肠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萎黄、眩晕、心悸失眠、腰膝酸软、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、月经不调、崩漏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9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熟地具有抗炎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免疫调节、抗凝血、降血糖、降血脂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熟地主要含有地黄多糖、地黄苷、地黄酸、地黄素、氨基酸、维生素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虚弱、湿阻中焦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熟地黄汤: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治疗血虚萎黄、眩晕、心悸失眠等。
2. 熟地黄丸: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崩漏等。
3. 熟地黄膏: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治疗腰膝酸软、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