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花粉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松花粉要密封保存,早晚空腹吃一勺,搭配蜂蜜口感更佳,但孕妇和过敏体质的人要小心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松花粉 [sōng huā fēn]
【别名】松树花粉、松花、松子粉、松香粉
【英文名】Pine Pollen
【来源】松花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(Pinus massoniana Lamb.)或油松(Pinus tabuliformis Carr.)的花粉。
【植物形态】马尾松为常绿乔木,高达30米,树皮灰褐色,裂成薄片脱落;针叶2针一束,长10-20厘米;球果圆锥形,长6-12厘米,成熟时淡褐色。油松为常绿乔木,高达30米,树皮灰褐色,裂成薄片脱落;针叶2针一束,长10-20厘米;球果圆锥形,长6-12厘米,成熟时淡褐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马尾松和油松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在松树开花季节,采集成熟的花粉,晒干后磨成粉末。
【药材性状】松花粉呈黄色或淡黄色,粉末细腻,无杂质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;归肺、脾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1. 补气养血:适用于气血两虚、面色苍白、乏力等症状。
2. 益肾填精: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遗精等症状。
3. 养颜美容:适用于面色晦暗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
4. 抗衰老:具有抗氧化、抗疲劳、抗衰老等作用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内服:每次3-6克,每日2-3次,温开水送服。
2. 外用:适量,敷于患处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氧化作用:松花粉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2. 免疫调节作用:松花粉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,可增强机体免疫力。
3. 抗炎作用:松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,可减轻炎症反应。
【化学成分】
1. 多糖类:如松树多糖、油松多糖等。
2. 多酚类:如松树多酚、油松多酚等。
3. 挥发油:如松树挥发油、油松挥发油等。
4. 蛋白质:如松树蛋白、油松蛋白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阴虚火旺者慎用。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松花粉+当归:适用于气血两虚、面色苍白、乏力等症状。
2. 松花粉+枸杞子: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遗精等症状。
3. 松花粉+蜂蜜:适用于养颜美容、润肺止咳等症状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丽华,李晓红,王丽丽. 松花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5,53(10):1-3.
2. 刘丽华,张晓红,李晓丽. 松花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16,23(5):1-3.
【别名】松树花粉、松花、松子粉、松香粉
【英文名】Pine Pollen
【来源】松花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(Pinus massoniana Lamb.)或油松(Pinus tabuliformis Carr.)的花粉。
【植物形态】马尾松为常绿乔木,高达30米,树皮灰褐色,裂成薄片脱落;针叶2针一束,长10-20厘米;球果圆锥形,长6-12厘米,成熟时淡褐色。油松为常绿乔木,高达30米,树皮灰褐色,裂成薄片脱落;针叶2针一束,长10-20厘米;球果圆锥形,长6-12厘米,成熟时淡褐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马尾松和油松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在松树开花季节,采集成熟的花粉,晒干后磨成粉末。
【药材性状】松花粉呈黄色或淡黄色,粉末细腻,无杂质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;归肺、脾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
1. 补气养血:适用于气血两虚、面色苍白、乏力等症状。
2. 益肾填精: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遗精等症状。
3. 养颜美容:适用于面色晦暗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
4. 抗衰老:具有抗氧化、抗疲劳、抗衰老等作用。
【临床应用】
1. 内服:每次3-6克,每日2-3次,温开水送服。
2. 外用:适量,敷于患处。
【药理研究】
1. 抗氧化作用:松花粉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2. 免疫调节作用:松花粉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,可增强机体免疫力。
3. 抗炎作用:松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,可减轻炎症反应。
【化学成分】
1. 多糖类:如松树多糖、油松多糖等。
2. 多酚类:如松树多酚、油松多酚等。
3. 挥发油:如松树挥发油、油松挥发油等。
4. 蛋白质:如松树蛋白、油松蛋白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阴虚火旺者慎用。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松花粉+当归:适用于气血两虚、面色苍白、乏力等症状。
2. 松花粉+枸杞子: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遗精等症状。
3. 松花粉+蜂蜜:适用于养颜美容、润肺止咳等症状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丽华,李晓红,王丽丽. 松花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5,53(10):1-3.
2. 刘丽华,张晓红,李晓丽. 松花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16,23(5):1-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