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中药库
🔍

黄芪

补益 浏览次数:4 发布时间:2024年09月24日
💡 小贴士

小贴士:黄芪泡水喝能补气,但别放太多,每天3-5片就好。晒干保存,泡水喝时记得用温水哦!

📖  详细介绍


黄芪
【中药名】黄芪 [huáng qí]
【别名】黄耆、绵芪、北芪、西芪、北黄芪、绵黄芪
【英文名】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
【来源】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 var. mongholicus (Bunge) Hsiao的干燥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呈圆柱形,长20-60cm,直径1-3.5cm,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长柔毛。羽状复叶,小叶7-17片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冠黄色,旗瓣长圆形,翼瓣长圆形,龙骨瓣短,有爪。荚果膜质,长圆形,有短柄。花期6-7月,果期7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黄芪主要产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地区,生于海拔100-2000m的山坡、草地、林缘及疏林下。
【采收加工】黄芪一般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春季发芽前采收,挖出根部,除去须根及泥土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黄芪呈圆柱形,长20-60cm,直径1-3.5cm。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甜,后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。归脾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黄芪具有补气固表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、升阳举陷的功效。药理分类为补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黄芪的用法用量为9-30g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气虚乏力、自汗、盗汗、水肿、泄泻、脱肛、子宫脱垂、疮疡久不收口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黄芪具有以下作用: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衰老、调节血糖、降血压、抗疲劳、抗应激等。
【化学成分】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:黄芪皂苷、黄芪多糖、黄芪黄酮、黄芪苷、黄芪苷元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黄芪性温,有实热者慎用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有表邪者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芪汤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,用于气虚乏力、自汗、盗汗等。
2. 补中益气汤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炙甘草、当归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,用于气虚乏力、泄泻、脱肛等。
3. 黄芪桂枝五物汤: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,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伯礼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年.
2. 中药大辞典》.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年.
3. 中药学》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5年.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