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茱萸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吴茱萸泡脚能驱寒暖身,但别泡太久,20分钟为宜。泡完记得擦干脚,以防感冒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吴茱萸 [Wú Zhū Yú]
【别名】吴萸、茶萸、白芷、白豆蔻、山椒、山茱萸、吴椒、茶椒、白芷椒、白豆蔻椒
【英文名】Evodiae Fructus
【来源】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 Benth.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吴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5米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细弱,有棱角。单数羽状复叶,小叶5-9片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黄绿色,成簇生于叶腋。果实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约1厘米,成熟时橙红色,表面有细小突起。
【产地分布】吴茱萸主要产于中国南方,如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生长于海拔100-10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或灌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吴茱萸果实于秋季成熟时采收,晒干或烘干,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
【药材性状】吴茱萸呈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0.5-1.5厘米,表面橙红色或暗红色,有细小突起。果肉厚,质硬,易碎。种子多数,呈椭圆形,黑色。气芳香,味辛辣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热,味辛、苦。归肝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吴茱萸具有温中止呕、散寒止痛、燥湿止泻、祛风除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温里药、理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吴茱萸常用于治疗寒湿泄泻、腹痛泄泻、呕吐、呃逆、头痛、牙痛、风湿痹痛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3-9克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吴茱萸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吴茱萸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吴茱萸碱、吴茱萸次碱、吴茱萸内酯、吴茱萸酸、吴茱萸醇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吴茱萸性热,孕妇、阴虚火旺者慎用。不宜与五灵脂、巴豆、巴豆霜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吴茱萸汤:吴茱萸、干姜、人参、大枣,用于治疗寒湿泄泻、腹痛泄泻、呕吐等。
2. 吴茱萸散:吴茱萸、黄连、黄柏、黄芩,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腹痛泄泻等。
3. 吴茱萸丸:吴茱萸、干姜、人参、大枣,用于治疗寒湿泄泻、腹痛泄泻、呕吐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【别名】吴萸、茶萸、白芷、白豆蔻、山椒、山茱萸、吴椒、茶椒、白芷椒、白豆蔻椒
【英文名】Evodiae Fructus
【来源】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 Benth.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吴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5米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细弱,有棱角。单数羽状复叶,小叶5-9片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黄绿色,成簇生于叶腋。果实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约1厘米,成熟时橙红色,表面有细小突起。
【产地分布】吴茱萸主要产于中国南方,如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生长于海拔100-10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或灌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吴茱萸果实于秋季成熟时采收,晒干或烘干,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
【药材性状】吴茱萸呈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0.5-1.5厘米,表面橙红色或暗红色,有细小突起。果肉厚,质硬,易碎。种子多数,呈椭圆形,黑色。气芳香,味辛辣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热,味辛、苦。归肝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吴茱萸具有温中止呕、散寒止痛、燥湿止泻、祛风除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温里药、理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吴茱萸常用于治疗寒湿泄泻、腹痛泄泻、呕吐、呃逆、头痛、牙痛、风湿痹痛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3-9克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吴茱萸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吴茱萸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吴茱萸碱、吴茱萸次碱、吴茱萸内酯、吴茱萸酸、吴茱萸醇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吴茱萸性热,孕妇、阴虚火旺者慎用。不宜与五灵脂、巴豆、巴豆霜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吴茱萸汤:吴茱萸、干姜、人参、大枣,用于治疗寒湿泄泻、腹痛泄泻、呕吐等。
2. 吴茱萸散:吴茱萸、黄连、黄柏、黄芩,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腹痛泄泻等。
3. 吴茱萸丸:吴茱萸、干姜、人参、大枣,用于治疗寒湿泄泻、腹痛泄泻、呕吐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