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中药库
🔍

蚱蝉

祛风 浏览次数:1 发布时间:2024年07月10日
💡 小贴士

小贴士:蚱蝉晒干后泡茶喝,清热解毒,夏天喝最合适。但要晒干保存,避免受潮哦!

📖  详细介绍


蚱蝉
【中药名】蚱蝉 [Zhà Chán]
【别名】蝉蜕、蝉衣、蝉壳、蝉壳衣、蝉蜕衣、蝉蜕壳
【英文名】Cicada Periostracum
【来源】蚱蝉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。
【植物形态】蚱蝉若虫体长2.5~3.5cm,宽1.2~1.5cm。头部黑色,有光泽,复眼大而突出,单眼3个。前胸背板宽大,前缘中央有1个明显的缺刻。前翅革质,透明,后翅膜质,淡黄色。腹部细长,尾节末端有尾须1对。成虫体长3.5~4.5cm,宽1.5~2.0cm。头部黑色,有光泽,复眼大而突出,单眼3个。前胸背板宽大,前缘中央有1个明显的缺刻。前翅革质,透明,后翅膜质,淡黄色。腹部细长,尾节末端有尾须1对。
【产地分布】蚱蝉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在夏、秋两季,当蝉若虫羽化时,捕捉其脱落的皮壳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长椭圆形,长2.5~4.0cm,宽1.2~2.0cm。表面黄褐色或黄绿色,有光泽,半透明。头部略呈三角形,复眼突出,单眼3个。前胸背板宽大,前缘中央有1个明显的缺刻。前翅革质,透明,后翅膜质,淡黄色。腹部细长,尾节末端有尾须1对。质脆易碎,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寒,味甘。归肺、肝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具有清热解毒、祛风止痒、透疹、明目、退翳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风疹、湿疹、目赤翳障、小儿惊风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6~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蚱蝉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镇痛、镇静、抗惊厥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蚱蝉主要含有氨基酸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维生素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体弱者慎用。不宜与麻黄、细辛等药物同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蚱蝉散:蚱蝉、蝉蜕、白僵蚕、防风、荆芥、薄荷、甘草。用于治疗风疹、湿疹。
2. 蚱蝉退翳散:蚱蝉、蝉蜕、菊花、决明子、枸杞子、白芍、甘草。用于治疗目赤翳障。
3. 蚱蝉止痒汤:蚱蝉、蝉蜕、白鲜皮、地肤子、苦参、蛇床子、甘草。用于治疗皮肤瘙痒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7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3. 中药药理与临床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