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草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紫草晒干后要密封保存,泡水喝时别放太多,孕妇和小孩要慎用哦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紫草 [Zǐ Cǎo]
【别名】紫丹、紫花地丁、紫丹参、紫参、紫草茸、紫丹皮、紫丹草、紫丹根、紫丹苗、紫丹叶、紫丹花、紫丹根皮
【英文名】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
【来源】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 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茎短,粗壮,外皮紫红色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被糙毛。叶互生,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3-10cm,宽0.5-1.5c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糙缘毛。花小,紫红色,单生于叶腋;花梗细长,被糙毛;花被5,披针形,先端钝;雄蕊5,花丝细长;子房上位,花柱细长。小坚果卵形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紫草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生于海拔100-2000m的山坡、林缘、草地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,切片或段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,长5-20cm,直径0.5-2cm。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,有纵皱纹,皮部厚,木部淡黄色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紫红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甘,寒。归心、肝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凉血,解毒透疹,活血消肿。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发热,斑疹,麻疹,痈肿疮毒,湿疹,阴痒,带下等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紫草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过敏、抗凝血、抗血栓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紫草主要含有紫草素、紫草苷、紫草酸、紫草醇、紫草酸甲酯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慎用。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紫草散:紫草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温病发热,斑疹,麻疹等。
2. 紫草解毒汤:紫草、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黄连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痈肿疮毒,湿疹,阴痒等。
3. 紫草凉血汤:紫草、生地黄、赤芍、丹皮、黄连、黄芩等,用于治疗温病发热,斑疹,麻疹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【别名】紫丹、紫花地丁、紫丹参、紫参、紫草茸、紫丹皮、紫丹草、紫丹根、紫丹苗、紫丹叶、紫丹花、紫丹根皮
【英文名】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
【来源】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 et Zucc. 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茎短,粗壮,外皮紫红色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被糙毛。叶互生,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3-10cm,宽0.5-1.5c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糙缘毛。花小,紫红色,单生于叶腋;花梗细长,被糙毛;花被5,披针形,先端钝;雄蕊5,花丝细长;子房上位,花柱细长。小坚果卵形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紫草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,生于海拔100-2000m的山坡、林缘、草地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,切片或段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,长5-20cm,直径0.5-2cm。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,有纵皱纹,皮部厚,木部淡黄色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紫红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甘,寒。归心、肝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清热凉血,解毒透疹,活血消肿。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发热,斑疹,麻疹,痈肿疮毒,湿疹,阴痒,带下等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紫草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过敏、抗凝血、抗血栓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紫草主要含有紫草素、紫草苷、紫草酸、紫草醇、紫草酸甲酯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慎用。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紫草散:紫草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、大黄等,用于治疗温病发热,斑疹,麻疹等。
2. 紫草解毒汤:紫草、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黄连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痈肿疮毒,湿疹,阴痒等。
3. 紫草凉血汤:紫草、生地黄、赤芍、丹皮、黄连、黄芩等,用于治疗温病发热,斑疹,麻疹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