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榈皮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棕榈皮晒干后泡水喝,能清热解毒,适合夏天饮用。记得晒干保存,泡水时别泡太久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棕榈皮 [拼音:zōng lǚ pí]
【别名】棕榈树皮、棕皮、棕毛皮、棕毛棕皮
【英文名】Spatholepis
【来源】棕榈科植物棕榈(Trachycarpus fortunei H.Wendl.)的干燥树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棕榈为常绿乔木,高达10米。树干直立,圆柱形,直径约20厘米,表面灰褐色,有纵沟。叶簇生于树顶,叶片狭长,长1-2米,宽约10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两面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花序生于叶腋,雄花小,雌花较大。果实球形,直径约1厘米,熟时蓝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棕榈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地。生长于海拔1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或疏林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棕榈皮在夏、秋季采收,剥取树皮,晒干,除去杂质,切段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棕榈皮呈长条形或卷曲状,长10-30厘米,宽1-2厘米,厚0.1-0.3厘米。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,边缘不整齐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。断面纤维性,呈棕色。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涩,平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棕榈皮具有收敛止血、止泻、止带、清热解毒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收敛剂、止血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6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主治病症:1. 血崩、便血、尿血等出血性疾病;2. 腹泻、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;3. 妇科带下病;4. 痈疮肿毒等外科疾病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棕榈皮具有以下作用:
1. 收敛止血:棕榈皮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收敛作用,能促进血管收缩,从而达到止血效果。
2. 抗菌消炎:棕榈皮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、消炎作用,可用于治疗痈疮肿毒等外科疾病。
3. 抗肿瘤:棕榈皮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用于辅助治疗肿瘤。
【化学成分】棕榈皮主要含有棕榈酸、棕榈油酸、棕榈蜡醇、棕榈酸甘油酯、棕榈酸丙酯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1. 孕妇慎用;2. 对棕榈皮过敏者禁用;3. 服药期间,忌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棕榈皮散:棕榈皮、白及、地榆等,用于治疗血崩、便血等出血性疾病。
2. 棕榈皮汤:棕榈皮、白术、茯苓等,用于治疗腹泻、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3. 棕榈皮丸:棕榈皮、黄连、黄芩等,用于治疗痈疮肿毒等外科疾病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06.
【别名】棕榈树皮、棕皮、棕毛皮、棕毛棕皮
【英文名】Spatholepis
【来源】棕榈科植物棕榈(Trachycarpus fortunei H.Wendl.)的干燥树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棕榈为常绿乔木,高达10米。树干直立,圆柱形,直径约20厘米,表面灰褐色,有纵沟。叶簇生于树顶,叶片狭长,长1-2米,宽约10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两面无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花序生于叶腋,雄花小,雌花较大。果实球形,直径约1厘米,熟时蓝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棕榈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地。生长于海拔1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或疏林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棕榈皮在夏、秋季采收,剥取树皮,晒干,除去杂质,切段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棕榈皮呈长条形或卷曲状,长10-30厘米,宽1-2厘米,厚0.1-0.3厘米。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,边缘不整齐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。断面纤维性,呈棕色。气微,味淡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涩,平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棕榈皮具有收敛止血、止泻、止带、清热解毒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收敛剂、止血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6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主治病症:1. 血崩、便血、尿血等出血性疾病;2. 腹泻、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;3. 妇科带下病;4. 痈疮肿毒等外科疾病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棕榈皮具有以下作用:
1. 收敛止血:棕榈皮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收敛作用,能促进血管收缩,从而达到止血效果。
2. 抗菌消炎:棕榈皮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、消炎作用,可用于治疗痈疮肿毒等外科疾病。
3. 抗肿瘤:棕榈皮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用于辅助治疗肿瘤。
【化学成分】棕榈皮主要含有棕榈酸、棕榈油酸、棕榈蜡醇、棕榈酸甘油酯、棕榈酸丙酯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1. 孕妇慎用;2. 对棕榈皮过敏者禁用;3. 服药期间,忌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棕榈皮散:棕榈皮、白及、地榆等,用于治疗血崩、便血等出血性疾病。
2. 棕榈皮汤:棕榈皮、白术、茯苓等,用于治疗腹泻、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3. 棕榈皮丸:棕榈皮、黄连、黄芩等,用于治疗痈疮肿毒等外科疾病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