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心病其实是"四种病"!搞清楚了才不会被忽悠
作者:无空
很多人一听到冠心病就害怕,但其实大多数人对冠心病的理解都是模糊的
今天我们来彻底搞清楚冠心病到底是怎么回事,保证你看完就不会再被这些医学名词搞糊涂
冠心病到底是什么?
冠心病其实是个"大帽子",是个总称。我们平时听到的心绞痛、心梗,其实都是冠心病下面的具体分类
按照医学标准,冠心病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,每种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危险程度。
冠心病的本质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了问题,就像家里的水管堵了或者变窄了一样
根据堵塞的程度和方式不同,就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。
认识冠心病的四种"面孔"
第一种: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STEMI)
特点:症状明显,危险性极高,是最要命的一种
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"心梗"。为什么叫ST段抬高型呢?
因为心电图上有个ST段,这种心梗会让ST段明显抬高,所以得了这个名字
这种类型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完全堵死,一点血都不让过。病人会出现:
持续不断的剧烈胸痛,就像被大象踩在胸口上
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都有典型改变
猝死率极高,是最危险的类型
为什么说它"症状明显"?因为疼痛剧烈,容易被识别出来。为什么说"危险性极高"?因为死亡率确实很高,必须争分夺秒抢救。
第二种: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NSTEMI)
特点:症状不典型,隐蔽性强,危险程度不亚于第一种
这种类型就比较狡猾了。同样是心梗,但心电图上ST段不抬高,症状也不典型:
胸痛可能是持续的,也可能是间歇的
心电图可能正常,也可能有点异常
心肌酶可能升高,也可能正常
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冠状动脉没有完全堵死,还有一丝血流,但这点血流根本不够心肌细胞用的
更麻烦的是,这种类型经常伴随多根血管都有问题,随时可能发展成完全梗死。
所以说它"隐蔽性强"(不容易被发现),危险程度有时候比第一种还要高。
第三种:不稳定型心绞痛(UA)
特点:变化多端,虽然暂时不致命,但随时可能恶化
这种类型和第二种长得特别像,经常让医生都分不清楚。主要表现为:
胸痛、胸闷,但不是持续性的
可能在休息时发作,也可能在轻微活动时发作
症状比以前加重了,或者是新出现的
这种类型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三种情况:
静息型:在休息时也会胸痛,持续20分钟以上
初发型:最近新出现的心绞痛,轻微活动就诱发
恶化型:原来的心绞痛症状加重了
这种类型的危险在于不稳定,今天可能只是轻微胸闷,明天就可能发展成心梗
所以虽然暂时不致命,但绝对不能小看。
第四种:稳定型心绞痛
特点:相对温和,有规律可循,但需要长期管理
这是四种类型中相对"温和"的一种:
只有在活动量增加时才会出现胸痛
休息后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后就能缓解
平时没有症状,心电图也正常
发作很有规律,可以预测
这种类型的本质是冠状动脉有狭窄,但狭窄处的斑块比较稳定
就像一个定时闹钟,你不碰它,它就不响;你要是让心脏"加班"(运动、激动等),它就会"抗议"一下,但给点"安慰"(休息或药物)就安静了。
最危险的"三剑客"
在医学上,我们把前三种类型合称为"急性冠脉综合征",这三种是最危险的,需要紧急处理。
为什么这三种最危险?
因为它们代表的都是不稳定的状态:
血管内的斑块破裂了
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
血管随时可能完全堵死
心肌细胞正在缺血缺氧
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爆炸。
在家遇到怎么办?
如果出现急性胸痛,特别是超过10分钟不缓解的胸痛、憋闷:
正确做法:
立即停止所有活动
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
有条件可以测量血压
安静等待救援
错误做法:
不要乱吃药物
不要自己开车去医院
不要觉得忍忍就过去了
有人说可以吃阿司匹林,但除非有经验的医生在场并且心电图确诊心梗,否则最安全的就是等120,听急救医生指导。
到了医院怎么治疗?
急性期处理
一到医院,医生通常会:
给患者服用"救命组合":阿司匹林 + 抗血小板药物 + 他汀类药物
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加重
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抢救
如果是第一种(ST抬高型心梗):
立即启动导管室
进行介入治疗(就是大家说的放支架)
时间就是生命,越快越好
如果是第二、三种:
先进行危险评估
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治疗
高危患者需要24小时内介入治疗
稳定期治疗
第四种类型比较好管理,主要是:
规律服药,不能随意停药
改善生活习惯
定期复查随访
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运动
预防胜于治疗
了解了冠心病这四种不同类型后,最重要的是预防它们找上门:
控制危险因素
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要积极治疗
戒烟限酒,这是最重要的
控制体重,避免肥胖
适量运动,但要循序渐进
健康生活方式
饮食清淡,少油少盐
作息规律,避免熬夜
学会管理压力和情绪
定期体检,早发现早治疗
了解预警信号
胸痛、胸闷、气短
左肩、左臂疼痛
牙痛、胃痛(非典型症状)
不明原因的疲劳
写在最后
冠心病这四种类型虽然都不好惹,但我们也不用过分恐惧
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已经相当成熟,关键是要:
早识别:了解症状,及时就医
早治疗: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机
早预防:健康生活方式是最好的"保险"
前三种是急症,需要紧急处理;第四种是慢性病,需要长期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