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炙黄芪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藏炙黄芪泡水喝好,但别放冰箱,容易变质。泡水喝时,可加几片枸杞,补气又养眼。每天一杯,增强体质,但感冒时别喝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藏炙黄芪 [Zang Zhi Huang Qi]
【别名】黄芪、绵芪、北芪、西芪、红芪、黄耆
【英文名】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
【来源】来源于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的干燥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藏炙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呈圆柱形,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茎直立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7-15片,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白色,被白色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冠黄色,旗瓣长圆形,翼瓣长圆形,龙骨瓣短,子房无柄,花柱细长。荚果膜质,卵形,成熟时开裂,种子肾形,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主要产于中国西北地区,如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,切片,生用或炙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,长10-30cm,直径1-3.5cm。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质硬而韧,断面纤维性,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甜,后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。归肺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具有补气固表,托毒生肌,利水消肿,补气升阳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,自汗,盗汗,久泻脱肛,崩漏,水肿,痈疽疮毒,内伤劳损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9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藏炙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疲劳、抗衰老、降血糖、降血脂、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藏炙黄芪主要含有皂苷类、黄酮类、多糖类、氨基酸类、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阴虚阳亢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芪桂枝五物汤: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,用于治疗气虚自汗。
2. 黄芪四君子汤:黄芪、人参、白术、茯苓,用于治疗气虚乏力。
3. 黄芪当归补血汤: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熟地黄,用于治疗血虚头晕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06.
【别名】黄芪、绵芪、北芪、西芪、红芪、黄耆
【英文名】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
【来源】来源于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的干燥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藏炙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呈圆柱形,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茎直立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7-15片,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白色,被白色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冠黄色,旗瓣长圆形,翼瓣长圆形,龙骨瓣短,子房无柄,花柱细长。荚果膜质,卵形,成熟时开裂,种子肾形,黑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主要产于中国西北地区,如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,切片,生用或炙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,长10-30cm,直径1-3.5cm。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质硬而韧,断面纤维性,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甜,后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。归肺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具有补气固表,托毒生肌,利水消肿,补气升阳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,自汗,盗汗,久泻脱肛,崩漏,水肿,痈疽疮毒,内伤劳损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9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藏炙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疲劳、抗衰老、降血糖、降血脂、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藏炙黄芪主要含有皂苷类、黄酮类、多糖类、氨基酸类、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阴虚阳亢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黄芪桂枝五物汤: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,用于治疗气虚自汗。
2. 黄芪四君子汤:黄芪、人参、白术、茯苓,用于治疗气虚乏力。
3. 黄芪当归补血汤: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熟地黄,用于治疗血虚头晕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2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