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柰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山柰晒干后保存,炖汤或泡茶时放一点,能增香去腥,但孕妇和小孩要适量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山柰 [拼音:shān nài]
【别名】沙姜、山奈、山辣、三奈、三辣、三奈子、三辣子
【英文名】Kaempferia galanga L.
【来源】山柰为姜科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山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茎肉质,圆柱形,直径1-2cm,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,有明显的环节。叶互生,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10-20cm,宽3-7c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长2-5cm,花被片6,白色,花冠管状,先端6裂。果实为蒴果,椭圆形,成熟时开裂。
【产地分布】山柰主要产于我国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2000m的山坡、林下或溪边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山柰在秋季至冬季采收,挖取根茎,除去须根及地上部分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山柰呈圆柱形,直径1-2cm,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,有明显的环节。质坚实,断面呈淡黄色,粉性,气香,味辛辣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山柰具有温中散寒、行气止痛、消食化积、解毒消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理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山柰的用法用量为3-10g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寒凝腹痛、胸腹胀满、食积不化、呕吐泄泻、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山柰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山柰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、姜辣素、黄酮类化合物、多糖类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山柰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山柰散:山柰、干姜、白术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寒凝腹痛、胸腹胀满。
2. 山柰汤:山柰、半夏、生姜、大枣等,用于治疗食积不化、呕吐泄泻。
3. 山柰酒:山柰、白酒等,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【别名】沙姜、山奈、山辣、三奈、三辣、三奈子、三辣子
【英文名】Kaempferia galanga L.
【来源】山柰为姜科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山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茎肉质,圆柱形,直径1-2cm,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,有明显的环节。叶互生,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10-20cm,宽3-7c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长2-5cm,花被片6,白色,花冠管状,先端6裂。果实为蒴果,椭圆形,成熟时开裂。
【产地分布】山柰主要产于我国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2000m的山坡、林下或溪边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山柰在秋季至冬季采收,挖取根茎,除去须根及地上部分,洗净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山柰呈圆柱形,直径1-2cm,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,有明显的环节。质坚实,断面呈淡黄色,粉性,气香,味辛辣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山柰具有温中散寒、行气止痛、消食化积、解毒消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理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山柰的用法用量为3-10g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寒凝腹痛、胸腹胀满、食积不化、呕吐泄泻、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山柰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山柰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、姜辣素、黄酮类化合物、多糖类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山柰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山柰散:山柰、干姜、白术、甘草等,用于治疗寒凝腹痛、胸腹胀满。
2. 山柰汤:山柰、半夏、生姜、大枣等,用于治疗食积不化、呕吐泄泻。
3. 山柰酒:山柰、白酒等,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跌打损伤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