鸦胆子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鸦胆子要密封保存,别晒太阳,泡水喝时别过量,孕妇和小孩最好别用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鸦胆子 [Yā Dǎn Zǐ]
【别名】老鸦胆、苦参子、鸭蛋子、老鸦头、鸦子、鸦胆仁、鸦胆子仁、鸦胆子霜
【英文名】Brucea javanica (L.) Merr. Seed
【来源】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(L.) Merr.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鸦胆子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3米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圆柱形,无毛。单叶对生,纸质,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6-12厘米,宽2-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;叶柄长1-2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无花瓣;雄花簇生于叶腋,花梗短;雌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长。核果椭圆形或卵形,长1-1.5厘米,直径6-8毫米,熟时蓝黑色,有光泽,味极苦。种子1枚,椭圆形或卵形,长6-8毫米,直径4-5毫米,表面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鸦胆子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生于海拔1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疏林或灌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鸦胆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干,去壳取仁,生用或炒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鸦胆子呈椭圆形或卵形,长6-8毫米,直径4-5毫米。表面黑色,有光泽,具皱纹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油润,味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鸦胆子性苦、寒,有小毒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鸦胆子具有清热解毒、燥湿止痒、杀虫、止泻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赤白带下、疥癣、皮肤瘙痒、滴虫性阴道炎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鸦胆子内服常用量为0.5-1克,外用适量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赤白带下、疥癣、皮肤瘙痒、滴虫性阴道炎等病症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鸦胆子具有抗肿瘤、抗病毒、抗菌、抗炎、抗过敏、抗寄生虫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鸦胆子主要含有鸦胆子苷、鸦胆子酸、鸦胆子酯、鸦胆子碱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鸦胆子有小毒,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。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,以免引起不良反应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鸦胆子散:鸦胆子、黄连、黄芩、白芍、甘草,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。
2. 鸦胆子丸:鸦胆子、黄连、黄芩、白芍、甘草,用于治疗赤白带下。
3. 鸦胆子膏:鸦胆子、苦参、黄柏、蛇床子,用于治疗疥癣、皮肤瘙痒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
【别名】老鸦胆、苦参子、鸭蛋子、老鸦头、鸦子、鸦胆仁、鸦胆子仁、鸦胆子霜
【英文名】Brucea javanica (L.) Merr. Seed
【来源】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(L.) Merr.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鸦胆子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3米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圆柱形,无毛。单叶对生,纸质,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6-12厘米,宽2-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;叶柄长1-2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无花瓣;雄花簇生于叶腋,花梗短;雌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长。核果椭圆形或卵形,长1-1.5厘米,直径6-8毫米,熟时蓝黑色,有光泽,味极苦。种子1枚,椭圆形或卵形,长6-8毫米,直径4-5毫米,表面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鸦胆子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生于海拔1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疏林或灌丛中。
【采收加工】鸦胆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干,去壳取仁,生用或炒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鸦胆子呈椭圆形或卵形,长6-8毫米,直径4-5毫米。表面黑色,有光泽,具皱纹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油润,味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鸦胆子性苦、寒,有小毒。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鸦胆子具有清热解毒、燥湿止痒、杀虫、止泻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赤白带下、疥癣、皮肤瘙痒、滴虫性阴道炎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鸦胆子内服常用量为0.5-1克,外用适量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、赤白带下、疥癣、皮肤瘙痒、滴虫性阴道炎等病症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鸦胆子具有抗肿瘤、抗病毒、抗菌、抗炎、抗过敏、抗寄生虫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鸦胆子主要含有鸦胆子苷、鸦胆子酸、鸦胆子酯、鸦胆子碱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鸦胆子有小毒,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。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,以免引起不良反应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鸦胆子散:鸦胆子、黄连、黄芩、白芍、甘草,用于治疗湿热泻痢。
2. 鸦胆子丸:鸦胆子、黄连、黄芩、白芍、甘草,用于治疗赤白带下。
3. 鸦胆子膏:鸦胆子、苦参、黄柏、蛇床子,用于治疗疥癣、皮肤瘙痒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2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