椰子壳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椰子壳晒干后可做煲汤材料,煲汤时记得先泡软,避免硬壳影响口感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椰子壳 [拼音:yē zǐ ké]
【别名】椰壳、椰子皮、椰子硬壳
【英文名】Coconut shell
【来源】椰子壳为棕榈科植物椰子(学名:Cocos nucifera L.)的干燥成熟果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椰子树为常绿乔木,高达30米。树干直立,圆柱形,直径约30厘米。叶羽状全裂,长1.5-3米,裂片多数,线状披针形,长30-60厘米,宽2-3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花序生于叶腋,雄花为圆锥花序,雌花为头状花序。果实为核果,呈椭圆形或卵形,长20-30厘米,直径10-15厘米,外果皮坚硬,内果皮肉质,可食。
【产地分布】椰子主要产于热带地区,如东南亚、南太平洋、印度洋沿岸等地。在我国,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沿海地区均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椰子壳在果实成熟后采收,剥去外果皮和内果皮,晒干或烘干,除去杂质,即为药材。
【药材性状】椰子壳呈椭圆形或卵形,长20-30厘米,直径10-15厘米。外果皮坚硬,灰褐色,有纵皱纹;内果皮肉质,白色,有明显的蜂窝状结构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呈白色,有明显的蜂窝状结构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甘、淡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椰子壳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湿消肿、止痛、止痒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脚气、风湿痹痛、皮肤瘙痒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15-30克;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椰子壳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椰子壳主要含有纤维素、木质素、果胶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矿物质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湿热黄疸:椰子壳30克,茵陈15克,煎汤服。
2. 治疗水肿:椰子壳30克,茯苓15克,猪苓15克,煎汤服。
3. 治疗风湿痹痛:椰子壳30克,羌活10克,独活10克,煎汤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峰,李晓红. 椰子壳的药用价值及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10,17(6):102-104.
2. 王晓燕,李晓峰,张国华. 椰子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2):1-3.
【别名】椰壳、椰子皮、椰子硬壳
【英文名】Coconut shell
【来源】椰子壳为棕榈科植物椰子(学名:Cocos nucifera L.)的干燥成熟果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椰子树为常绿乔木,高达30米。树干直立,圆柱形,直径约30厘米。叶羽状全裂,长1.5-3米,裂片多数,线状披针形,长30-60厘米,宽2-3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花序生于叶腋,雄花为圆锥花序,雌花为头状花序。果实为核果,呈椭圆形或卵形,长20-30厘米,直径10-15厘米,外果皮坚硬,内果皮肉质,可食。
【产地分布】椰子主要产于热带地区,如东南亚、南太平洋、印度洋沿岸等地。在我国,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沿海地区均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椰子壳在果实成熟后采收,剥去外果皮和内果皮,晒干或烘干,除去杂质,即为药材。
【药材性状】椰子壳呈椭圆形或卵形,长20-30厘米,直径10-15厘米。外果皮坚硬,灰褐色,有纵皱纹;内果皮肉质,白色,有明显的蜂窝状结构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呈白色,有明显的蜂窝状结构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甘、淡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椰子壳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湿消肿、止痛、止痒等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水肿、脚气、风湿痹痛、皮肤瘙痒等病症。
【临床应用】内服:煎汤,15-30克;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椰子壳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椰子壳主要含有纤维素、木质素、果胶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矿物质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孕妇、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湿热黄疸:椰子壳30克,茵陈15克,煎汤服。
2. 治疗水肿:椰子壳30克,茯苓15克,猪苓15克,煎汤服。
3. 治疗风湿痹痛:椰子壳30克,羌活10克,独活10克,煎汤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峰,李晓红. 椰子壳的药用价值及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10,17(6):102-104.
2. 王晓燕,李晓峰,张国华. 椰子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2,50(2):1-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