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智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益智要晒干保存,泡水喝时加点红枣,补脑又提神,晚上学习工作时喝效果最好,但孕妇和小孩要适量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益智 [Yì Zhì]
【别名】益智仁、益智子、益智果、益智米、益智香、益智草、益智子仁、益智子实、益智子肉、益智子皮、益智子根、益智子叶、益智子花、益智子果
【英文名】Alpinia oxyphylla Burkill
【来源】益智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Burkill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益智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-2米。根茎短,块状。茎直立,圆柱形,绿色。叶互生,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10-30厘米,宽2-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两面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冠管状,白色,有香气。果实椭圆形,长1-2厘米,直径5-8毫米,表面棕色,有皱纹,种子1-2粒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益智主要产于中国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区,生长于海拔200-1000米的山谷、溪边、林下等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益智果实于秋季成熟时采收,晒干或烘干,去壳取仁,晒干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益智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1-2厘米,直径5-8毫米。表面棕色,有皱纹,一端有果柄痕,另一端有种子痕。种子1-2粒,黑色,有光泽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气香,味辛、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益智性温,味辛。归脾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益智具有温中散寒,补肾壮阳,固精止遗,安神定志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衰、腰膝酸软、遗精滑泄、失眠多梦、健忘等症状。
【临床应用】益智的用法用量为3-10克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
1. 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软、遗精滑泄;
2. 肾虚所致的失眠多梦、健忘;
3. 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。
【药理研究】益智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益智主要含有挥发油、生物碱、黄酮类、多糖类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益智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益智仁汤:益智仁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,用于治疗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软、遗精滑泄。
2. 益智散:益智仁、山药、茯苓、白术,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失眠多梦、健忘。
3. 益智丸:益智仁、山药、茯苓、白术、肉豆蔻,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【别名】益智仁、益智子、益智果、益智米、益智香、益智草、益智子仁、益智子实、益智子肉、益智子皮、益智子根、益智子叶、益智子花、益智子果
【英文名】Alpinia oxyphylla Burkill
【来源】益智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Burkill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益智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1-2米。根茎短,块状。茎直立,圆柱形,绿色。叶互生,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10-30厘米,宽2-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两面无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冠管状,白色,有香气。果实椭圆形,长1-2厘米,直径5-8毫米,表面棕色,有皱纹,种子1-2粒,黑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益智主要产于中国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区,生长于海拔200-1000米的山谷、溪边、林下等湿润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益智果实于秋季成熟时采收,晒干或烘干,去壳取仁,晒干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益智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1-2厘米,直径5-8毫米。表面棕色,有皱纹,一端有果柄痕,另一端有种子痕。种子1-2粒,黑色,有光泽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气香,味辛、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益智性温,味辛。归脾、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益智具有温中散寒,补肾壮阳,固精止遗,安神定志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衰、腰膝酸软、遗精滑泄、失眠多梦、健忘等症状。
【临床应用】益智的用法用量为3-10克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
1. 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软、遗精滑泄;
2. 肾虚所致的失眠多梦、健忘;
3. 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。
【药理研究】益智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益智主要含有挥发油、生物碱、黄酮类、多糖类等化学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益智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益智仁汤:益智仁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,用于治疗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软、遗精滑泄。
2. 益智散:益智仁、山药、茯苓、白术,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失眠多梦、健忘。
3. 益智丸:益智仁、山药、茯苓、白术、肉豆蔻,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9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