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芪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红芪泡水喝能补气养血,适合体虚乏力时喝。保存要防潮,晒干后密封保存哦,煮汤时搭配红枣、枸杞更营养。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红芪 [拼音:hóng qí]
【别名】黄芪、红芪子、红芪根、红芪苗
【英文名】Huangqi,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
【来源】红芪为豆科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的干燥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红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粗壮,呈圆柱形,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。茎直立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9-17片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先端钝圆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白色,被白色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冠黄色,旗瓣长圆形,翼瓣长圆形,龙骨瓣短,子房有柄。荚果膜质,狭长圆形,有短柄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红芪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3000m的山坡、草地、林缘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红芪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春季发芽前采收,挖出根后除去须根及泥土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红芪呈圆柱形,长10-30cm,直径1-3.5cm。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甜,后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。归肺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红芪具有补气固表、托毒生肌、利水消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补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红芪的用法用量为9-30g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气虚乏力、自汗、盗汗、久泻脱肛、痈疽疮毒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红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疲劳、抗衰老、降血压、降血糖、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菌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红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:黄芪甲苷、黄芪多糖、黄芪皂苷、黄芪苷元、黄芪苷、黄芪苷元醇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红芪使用注意事项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感冒发热者慎用。禁忌症:对本品过敏者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红芪汤:红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气虚乏力、自汗、盗汗等。
2. 红芪解毒汤:红芪、金银花、连翘、甘草,用于痈疽疮毒、水肿等。
3. 红芪利水消肿汤:红芪、泽泻、猪苓、茯苓、白术,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7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.
3. 赵志杰,张永生,李晓波. 红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3,51(2): 1-4.
【别名】黄芪、红芪子、红芪根、红芪苗
【英文名】Huangqi,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
【来源】红芪为豆科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unge的干燥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红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100cm。根粗壮,呈圆柱形,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。茎直立,有细棱,被白色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9-17片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先端钝圆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白色,被白色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冠黄色,旗瓣长圆形,翼瓣长圆形,龙骨瓣短,子房有柄。荚果膜质,狭长圆形,有短柄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红芪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西南等地,生长于海拔100-3000m的山坡、草地、林缘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红芪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春季发芽前采收,挖出根后除去须根及泥土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红芪呈圆柱形,长10-30cm,直径1-3.5cm。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甜,后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甘。归肺、脾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红芪具有补气固表、托毒生肌、利水消肿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补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红芪的用法用量为9-30g,煎服。主治病症包括:气虚乏力、自汗、盗汗、久泻脱肛、痈疽疮毒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红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抗疲劳、抗衰老、降血压、降血糖、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菌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红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:黄芪甲苷、黄芪多糖、黄芪皂苷、黄芪苷元、黄芪苷、黄芪苷元醇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红芪使用注意事项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感冒发热者慎用。禁忌症:对本品过敏者禁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红芪汤:红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用于气虚乏力、自汗、盗汗等。
2. 红芪解毒汤:红芪、金银花、连翘、甘草,用于痈疽疮毒、水肿等。
3. 红芪利水消肿汤:红芪、泽泻、猪苓、茯苓、白术,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57.
2. 中药大辞典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.
3. 赵志杰,张永生,李晓波. 红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3,51(2): 1-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