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苏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紫苏叶子晒干后泡茶喝,能解暑去油腻,做鱼时放点能去腥增香哦,但别放太多,不然会盖住其他食材的味道。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紫苏 [Zǐ Sū]
【别名】苏叶、紫罗兰、紫苏子、苏梗、苏子叶、苏子梗
【英文名】Perilla frutescens
【来源】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(L.)Britton var. acuta(Thunb.)Kudo的干燥叶或带嫩枝。
【植物形态】紫苏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1米。茎直立,四棱形,绿色或紫色,被短柔毛。叶对生,叶片卵形或广卵形,长3-7厘米,宽2-5厘米,先端锐尖或钝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两面被短柔毛;叶柄长1-2厘米。轮伞花序,花冠紫色,长约1.5厘米,花萼钟形,先端5裂,花柱先端2裂。小坚果卵圆形,直径约1毫米,黑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紫苏主要产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等地。野生或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紫苏在夏、秋季叶茂盛时采收,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紫苏叶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4-11厘米,宽2-5厘米。表面紫绿色或暗紫色,有细皱纹,叶脉明显。叶柄扁平,长2-5厘米,直径约0.2厘米。质脆易碎。气清香,味微辛、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紫苏具有解表散寒、行气和中、安胎、解毒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解表药、理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紫苏常用于治疗感冒、咳嗽、胸闷、呕吐、胎动不安、食物中毒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5-10克;外用适量,捣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紫苏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降血压、降血脂、抗过敏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紫苏主要含有挥发油、黄酮类化合物、生物碱、有机酸、糖类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紫苏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桂枝汤: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、紫苏。
2. 小柴胡汤: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生姜、甘草、紫苏。
3. 四君子汤: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紫苏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【别名】苏叶、紫罗兰、紫苏子、苏梗、苏子叶、苏子梗
【英文名】Perilla frutescens
【来源】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(L.)Britton var. acuta(Thunb.)Kudo的干燥叶或带嫩枝。
【植物形态】紫苏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1米。茎直立,四棱形,绿色或紫色,被短柔毛。叶对生,叶片卵形或广卵形,长3-7厘米,宽2-5厘米,先端锐尖或钝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两面被短柔毛;叶柄长1-2厘米。轮伞花序,花冠紫色,长约1.5厘米,花萼钟形,先端5裂,花柱先端2裂。小坚果卵圆形,直径约1毫米,黑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紫苏主要产于中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等地。野生或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紫苏在夏、秋季叶茂盛时采收,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或阴干。
【药材性状】干燥紫苏叶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4-11厘米,宽2-5厘米。表面紫绿色或暗紫色,有细皱纹,叶脉明显。叶柄扁平,长2-5厘米,直径约0.2厘米。质脆易碎。气清香,味微辛、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紫苏具有解表散寒、行气和中、安胎、解毒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解表药、理气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紫苏常用于治疗感冒、咳嗽、胸闷、呕吐、胎动不安、食物中毒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5-10克;外用适量,捣敷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紫苏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降血压、降血脂、抗过敏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紫苏主要含有挥发油、黄酮类化合物、生物碱、有机酸、糖类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紫苏性温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慎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桂枝汤: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、紫苏。
2. 小柴胡汤: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生姜、甘草、紫苏。
3. 四君子汤: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紫苏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2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中药药理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