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明子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决明子泡水喝能清火明目,但别泡太久,以免药效减弱。每天一杯,饭前喝效果更佳,但孕妇和脾胃虚寒的人要小心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决明子 [juémíng zǐ]
【别名】草决明、马蹄决明、青葙子、还睛子
【英文名】Cassia Seed
【来源】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. 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决明子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1.5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,被短柔毛。叶为偶数羽状复叶,小叶4-6对,长椭圆形或倒卵形,先端钝圆,基部楔形,两面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小,黄色,花冠蝶形。荚果线形,扁平,种子多数,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表面棕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决明子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此外,印度、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种植。
【采收加工】决明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种子,去杂质,晒干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决明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5-16mm,宽3-7mm。表面棕色或暗棕色,光滑,一端较窄,呈尖形,另一端钝圆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质坚硬,断面黄白色,味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甘,微寒。归肝、肾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决明子具有清热明目,润肠通便的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润肠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
用法用量:煎服,9-15g。
主治病症:
1. 目赤肿痛,羞明多泪;
2. 头痛眩晕;
3. 大便秘结;
4. 高血压病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决明子具有以下作用:
1. 抗氧化作用:决明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。
2. 降血压作用:决明子中的生物碱具有降血压作用,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。
3. 降血脂作用:决明子中的植物甾醇具有降血脂作用,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。
4. 抗肿瘤作用:决明子中的生物碱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。
【化学成分】决明子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、生物碱、甾醇类化合物、挥发油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脾胃虚寒者慎用;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;
3.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决明子散:决明子、菊花、枸杞子、桑叶,用于治疗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。
2. 决明子茶:决明子、绿茶,用于治疗头痛眩晕、高血压病。
3. 决明子粥:决明子、大米,用于治疗大便秘结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【别名】草决明、马蹄决明、青葙子、还睛子
【英文名】Cassia Seed
【来源】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. 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决明子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1.5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,被短柔毛。叶为偶数羽状复叶,小叶4-6对,长椭圆形或倒卵形,先端钝圆,基部楔形,两面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小,黄色,花冠蝶形。荚果线形,扁平,种子多数,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表面棕色,有光泽。
【产地分布】决明子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区,如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此外,印度、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种植。
【采收加工】决明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打下种子,去杂质,晒干备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决明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5-16mm,宽3-7mm。表面棕色或暗棕色,光滑,一端较窄,呈尖形,另一端钝圆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质坚硬,断面黄白色,味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、甘,微寒。归肝、肾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决明子具有清热明目,润肠通便的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清热药、润肠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
用法用量:煎服,9-15g。
主治病症:
1. 目赤肿痛,羞明多泪;
2. 头痛眩晕;
3. 大便秘结;
4. 高血压病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决明子具有以下作用:
1. 抗氧化作用:决明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。
2. 降血压作用:决明子中的生物碱具有降血压作用,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。
3. 降血脂作用:决明子中的植物甾醇具有降血脂作用,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。
4. 抗肿瘤作用:决明子中的生物碱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。
【化学成分】决明子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、生物碱、甾醇类化合物、挥发油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
1. 脾胃虚寒者慎用;
2.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;
3.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决明子散:决明子、菊花、枸杞子、桑叶,用于治疗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。
2. 决明子茶:决明子、绿茶,用于治疗头痛眩晕、高血压病。
3. 决明子粥:决明子、大米,用于治疗大便秘结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中药大辞典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
2. 国家药典委员会.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一部)[M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3.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