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菔子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莱菔子晒干后保存,煮粥或泡茶喝,能助消化,但别空腹喝哦,饭后来点最合适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莱菔子 [Lai Luo Zi]
【别名】萝卜子、萝白子、菜子、白萝卜子
【英文名】Raphanus sativus L. Seed
【来源】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(Raphanus sativus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萝卜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高20-100cm。根肉质,球形、圆锥形或长圆形,白色、粉红色或紫色。茎直立,有分枝,无毛或稍有毛。基生叶丛生,有长柄,叶片宽卵形至长圆形,边缘有锯齿;茎生叶互生,较小,无柄,叶片披针形至长圆形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;果实为长角果,线形,种子多数,扁平,红棕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萝卜原产于亚洲西部,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,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一般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割取全株,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药材性状】莱菔子呈扁平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1-2mm,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有细皱纹,一端有圆形的种脐,另一端有细小的合点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油含量高,味辛、甘,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、甘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莱菔子具有消食化积、降气化痰、利尿消肿的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消食药、化痰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法:煎服,5-15g。主治病症:食积停滞、脘腹胀满、痰多咳嗽、喘息、水肿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莱菔子具有以下作用:
1. 消化道作用:莱菔子中的有效成分能促进胃肠蠕动,增加胃液分泌,有助于消化。
2. 抗炎作用:莱菔子具有抗炎、镇痛、解热作用。
3. 抗肿瘤作用:莱菔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。
4. 抗氧化作用:莱菔子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【化学成分】莱菔子主要含有挥发油、脂肪油、蛋白质、糖类、维生素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莱菔子性温,有燥热之弊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消食化积:莱菔子、山楂、神曲、麦芽等。
2. 降气化痰:莱菔子、苏子、杏仁、半夏等。
3. 利尿消肿:莱菔子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李晓峰. 莱菔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6,14(10):1-3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李晓峰. 莱菔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7,55(35):1-4.
3. 李晓东,张国华,李晓峰. 莱菔子的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5,13(12):1-3.
【别名】萝卜子、萝白子、菜子、白萝卜子
【英文名】Raphanus sativus L. Seed
【来源】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(Raphanus sativus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【植物形态】萝卜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高20-100cm。根肉质,球形、圆锥形或长圆形,白色、粉红色或紫色。茎直立,有分枝,无毛或稍有毛。基生叶丛生,有长柄,叶片宽卵形至长圆形,边缘有锯齿;茎生叶互生,较小,无柄,叶片披针形至长圆形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小,白色;果实为长角果,线形,种子多数,扁平,红棕色。
【产地分布】萝卜原产于亚洲西部,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,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一般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割取全株,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药材性状】莱菔子呈扁平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1-2mm,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有细皱纹,一端有圆形的种脐,另一端有细小的合点。种皮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子油含量高,味辛、甘,微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、甘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莱菔子具有消食化积、降气化痰、利尿消肿的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消食药、化痰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法:煎服,5-15g。主治病症:食积停滞、脘腹胀满、痰多咳嗽、喘息、水肿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莱菔子具有以下作用:
1. 消化道作用:莱菔子中的有效成分能促进胃肠蠕动,增加胃液分泌,有助于消化。
2. 抗炎作用:莱菔子具有抗炎、镇痛、解热作用。
3. 抗肿瘤作用:莱菔子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,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。
4. 抗氧化作用:莱菔子具有抗氧化作用,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【化学成分】莱菔子主要含有挥发油、脂肪油、蛋白质、糖类、维生素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莱菔子性温,有燥热之弊,阴虚火旺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消食化积:莱菔子、山楂、神曲、麦芽等。
2. 降气化痰:莱菔子、苏子、杏仁、半夏等。
3. 利尿消肿:莱菔子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等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李晓峰. 莱菔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6,14(10):1-3.
2. 王晓燕,张晓红,李晓峰. 莱菔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7,55(35):1-4.
3. 李晓东,张国华,李晓峰. 莱菔子的临床应用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5,13(12):1-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