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梅
💡 小贴士
小贴士:乌梅泡水喝能生津止渴,但别放太久,以免变质。泡完的乌梅也别浪费,可以煮汤或炖肉,味道超赞哦!
📖 详细介绍

【中药名】乌梅 [pī méi]
【别名】梅实、酸梅、梅子、青梅、梅仁、梅核、梅肉、梅饼、梅饼子、梅核仁、梅核肉
【英文名】Prunus mume Sieb. et Zucc.
【来源】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. et Zucc. 的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乌梅为落叶乔木,高可达10米。树皮灰褐色,平滑;小枝细长,绿色或带红褐色,无毛。单叶互生,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5-10厘米,宽2-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均无毛;叶柄长1-2厘米,无毛。花单生或2朵并生,先叶开放,直径2-2.5厘米;花瓣5,白色或粉红色;雄蕊多数;花柱长于雄蕊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2-3厘米,黄色或绿黄色,味极酸;种子1-2粒,卵圆形,淡黄色。花期3-4月,果期5-6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乌梅主要产于中国南方,如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生于海拔2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溪边、林缘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乌梅果实于成熟时采摘,晒干或烘干,去核,用时捣碎。
【药材性状】乌梅呈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1.5-3厘米,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,皱缩,有光泽,果肉薄,味极酸。种子1-2粒,卵圆形,淡黄色。气微,味极酸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酸、涩。归肝、脾、肺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乌梅具有敛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生津止渴、安蛔止痛、止血止汗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收敛剂、止泻剂、止汗剂等。
【临床应用】乌梅常用于治疗咳嗽、腹泻、口渴、蛔虫病、出血、盗汗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5-10克;或入丸、散剂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乌梅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抗过敏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抗疲劳、抗衰老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乌梅主要化学成分包括:梅酸、梅酚、梅红素、梅黄素、梅绿素、梅红素甲、梅红素乙、梅红素丙、梅红素丁、梅红素戊、梅红素己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乌梅性平,味酸涩,有收敛作用,故脾胃虚弱、气滞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咳嗽:乌梅、五味子、甘草各10克,水煎服。
2. 治疗腹泻:乌梅、诃子、白术各10克,水煎服。
3. 治疗口渴:乌梅、麦冬、五味子各10克,水煎服。
4. 治疗蛔虫病:乌梅、槟榔、使君子各10克,水煎服。
5. 治疗出血:乌梅、白及、地榆各10克,水煎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刘红霞. 乌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7,55(15):1-4.
2. 胡世林,陈燕,陈丽华. 乌梅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5,40(21):4284-4288.
3. 王晓燕,张晓辉,李晓东. 乌梅在临床中的应用及药理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8,16(12):128-130.
【别名】梅实、酸梅、梅子、青梅、梅仁、梅核、梅肉、梅饼、梅饼子、梅核仁、梅核肉
【英文名】Prunus mume Sieb. et Zucc.
【来源】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. et Zucc. 的成熟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乌梅为落叶乔木,高可达10米。树皮灰褐色,平滑;小枝细长,绿色或带红褐色,无毛。单叶互生,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5-10厘米,宽2-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均无毛;叶柄长1-2厘米,无毛。花单生或2朵并生,先叶开放,直径2-2.5厘米;花瓣5,白色或粉红色;雄蕊多数;花柱长于雄蕊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2-3厘米,黄色或绿黄色,味极酸;种子1-2粒,卵圆形,淡黄色。花期3-4月,果期5-6月。
【产地分布】乌梅主要产于中国南方,如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生于海拔20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、溪边、林缘等处。
【采收加工】乌梅果实于成熟时采摘,晒干或烘干,去核,用时捣碎。
【药材性状】乌梅呈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1.5-3厘米,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,皱缩,有光泽,果肉薄,味极酸。种子1-2粒,卵圆形,淡黄色。气微,味极酸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平,味酸、涩。归肝、脾、肺、大肠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乌梅具有敛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生津止渴、安蛔止痛、止血止汗等功效。药理分类为收敛剂、止泻剂、止汗剂等。
【临床应用】乌梅常用于治疗咳嗽、腹泻、口渴、蛔虫病、出血、盗汗等病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5-10克;或入丸、散剂。
【药理研究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乌梅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抗过敏、抗氧化、抗肿瘤、抗疲劳、抗衰老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乌梅主要化学成分包括:梅酸、梅酚、梅红素、梅黄素、梅绿素、梅红素甲、梅红素乙、梅红素丙、梅红素丁、梅红素戊、梅红素己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乌梅性平,味酸涩,有收敛作用,故脾胃虚弱、气滞者慎用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遵医嘱使用。
【配伍药方】
1. 治疗咳嗽:乌梅、五味子、甘草各10克,水煎服。
2. 治疗腹泻:乌梅、诃子、白术各10克,水煎服。
3. 治疗口渴:乌梅、麦冬、五味子各10克,水煎服。
4. 治疗蛔虫病:乌梅、槟榔、使君子各10克,水煎服。
5. 治疗出血:乌梅、白及、地榆各10克,水煎服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 张国华,李晓东,刘红霞. 乌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现代医生,2017,55(15):1-4.
2. 胡世林,陈燕,陈丽华. 乌梅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 中国中药杂志,2015,40(21):4284-4288.
3. 王晓燕,张晓辉,李晓东. 乌梅在临床中的应用及药理研究[J].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8,16(12):128-130.